率先成为APEC金融中心,上海优势明显
记者:新近召开的第14次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你认为“世界级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着怎样的关系?
陆红军:国际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级城市的基本定位与战略之一。上海要 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中心,都属于世界级城市的主干功能和有机构成。进入21世纪,建设世界级城市,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或经济高速成长国家的基本战略,这对于迅速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记者:在去年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上,你提出了上海率先建设成为APEC金融中心,其条件是什么?
陆红军: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奠定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特殊地理位置与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天然优势。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上海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已向国际金融中心靠近。到2000年底,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高出香港3500多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香港本地的进出口总额相当;金融保险业在GDP中比例已接近香港;股票证券市场公司总数与香港不相上下。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00年为4743亿美元,在APEC成员中仅次于美、日、加。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经济贸易实力雄厚的国家或地区,其金融业总是在区域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正呼唤其相应的金融地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也必然导致一个新格局,即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将成为APEC金融中心。
差距:“软件”基础较差、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记者:那么,上海成为APEC金融中心的差距在哪里?
陆红军:据统计,全球有214个金融中心,有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有区域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还有更多的是国家级乃至地区级的金融中心。进入新世纪来,它们正发生较大的变革,有的已丧失原有地位,而有的则发展迅速,上海就是其中的典型。
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按性质可分为功能中心(或称融资型中心)和名义中心(或称记账型中心)两类。绝大多数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和东京。这类国际金融中心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悠久的金融业发展史,吸引包括本地区在内的全球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并发展成为外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聚集地。记账型金融中心主要为跨国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提供注册和记账的便利,并无实质性金融业务操作,如巴哈马、开曼群岛等。这类金融中心凭借的是低税收和宽松的金融管制,吸引众多的金融投资者。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呢?一、“软件”基础较差。虽然上海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在国内领先,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各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经纪公司等,数量少且质量较差。二、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交易成本有待降低,辐射能力也较差,综合资源配置效果不佳。三、现行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四、金融核心人才和专业人才奇缺。
分三个阶段实现目标
记者:您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怎样的预测?
陆红军: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努力。首先是从现在到2005年,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是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APEC金融中心;第三是在完成第一、第二阶段目标的同时,超越常规走向世界,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三个阶段是互为前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不能机械割裂。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但是一个过程,还需要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支持,尤其是思路的创新。我们相信,只要以开放的胸襟来拥抱世界,努力向各方面学习,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会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