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导向的,缺乏横向经济联系的验证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区域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北美、欧盟。在昨日的脑库论坛上,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秘书长李罗力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东亚经济格局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亚洲经济圈。深圳商报记者李迩
李罗力在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的崛起将推动东亚出现四大变局。
中国崛起将使东亚出现共同的制造中心
李罗力在会上说,东亚历来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四小龙也好,四小虎也好,都只是各大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基地。现在东亚的生产制造地都在向中国集中,中国正在成为整个东亚新的生产制造中心,对东亚国家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直接、广泛、深刻的变化。这就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方面就是原来分散在东亚国家许多的资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在那里建立的制造业基地,现在大规模地在向中国集中,2002年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另一个方面,是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台地区,他们本地的制造业基地也在向中国内地迁移。日本仅2001年向中国投资就增加了64%,韩国今年向中国投资额的增加也超过60%。东盟国家1999年到2001年,每年平均向中国投资26亿美元,比前8年每年平均增加3亿美元。
李罗力说,现在不仅仅是数量在变化,投资的质量也在提高。伴随日韩投资而来的是他们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他们的高端产品也在向中国转移。根据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作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东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这个制造业中心就在中国,应该说,这是东亚经济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变化。
中国崛起将使东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李罗力说,东亚地区长期以来都是以欧美市场为导向的,是欧美跨国公司生产出口产品的加工贸易基地,他们之间缺乏这种横向的贸易联系。这也是东亚地区和国家经济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现在这个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一是这次由美国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按以往的惯例一定会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所谓是“欧美一感冒,东亚就要打喷嚏”,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东亚经济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原因是中国的需求大大地拉动了亚洲出口的复苏。例如,新加坡今年4月对中国出口的增幅高达69%,使其整个出口增长了6.4%,结束了13个月以来的下滑局面,而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长不到2%。韩国今年1月到3月对中国出口增长5%,对欧美出口却分别下跌7%和11%。日本大藏省预计今年对华出口也将增加14%,达到创记录的1000亿美元。原来东亚地区的出口导向都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现在正在悄悄转变为以中国市场为主,中国市场正在取代欧美市场,成为东亚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东亚地区对中国投资和贸易的增加,正在形成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区域经济体系。
李罗力指出,中国推动东亚经济的另一个表现是,我们正在向东盟大量进口原材料、资源产品和中间产品,向东盟国家出口生活和日用品,这形成了我们和东盟国家的经济特征。中国与日韩的经济联系则表现为,日韩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些企业将会在母国购买上游产品、中间产品,同时日韩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会向母公司回售其生产的产品,占领本国市场,形成一个双向的贸易关系。这样就会把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由水平的分工转为上下游的垂直分工,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个产业链条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催生东亚地区的经济圈。
中国崛起将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李罗力说,东亚地区从1967年东盟成立开始就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马哈蒂尔先生最早提出了东亚区域集团的设想,但没有成功。到了1995年又提出东盟10加3的一个合作构想,就是希望东盟10国加上日本、韩国、中国,形成一个10加3的合作格局,但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效果,原因是东亚经济过去没有横向的联系。直到去年11月6日的文莱会议上,朱总理首倡10加1自由贸易区,即东盟10国加中国建立自由贸易,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11月,东盟和中国签订东盟10国和中国的自由贸易框架协议,并定下来2010年要建立东亚10加1自由贸易区,这就使东亚经济迈进一大步。现在,中日韩也在谈东北亚三国自由贸易区。这说明中国的崛起实质上推动了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根本和实质的原因就是中国正在成为东亚共同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已经把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东亚国家就有必要签订这种协议来保护这种分工,这种合作,使大家共享区域利益。
中国崛起改变了东亚传统模式
李罗力说,中国崛起不仅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打破东亚地区原来的经济模式,使东亚地区原来以欧美市场为出口导向,缺乏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工贸易经济模式,被一种新的模式所取代,将这种新模式称为“平轴互动”模式。也就是说,实质上在东亚形成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这共同的制造业中心就是中国。中国作为一个轴心,带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从而在东亚各个国家之间成为一种互利的关系,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产业共同体。
关于李罗力
李罗力,1947年6月26日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82年9月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任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深圳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1993年至今,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改革、新经济等。主要作品有《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亚洲金融风暴》、《第二冲击波》、《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研究》、《CDI眼中的香港》。另发表有关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东亚经济等大量研究文章。曾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主要包括:中国宏观经济、深圳与广东经济、深港合作、两岸经贸、中国入世、新经济、APEC、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亚洲发展模式、东亚经济、中印经济比较、欧洲经济与欧元展望、美国经济、国际经济战略、企业咨询等许多重要领域。(苏昕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