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
——专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
-本报记者王秀夏金彪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令全国各界人士为之一振。作为著名的社会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研究员最兴奋的是,报告中对小康的阐述除了经济指标外,增添了更多的社会指标,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陆学艺深感:“也不能光是看不见的手起作用”,这2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对社会政策管得不够。陆学艺的发展观是,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速度和翻两番的目标,陆学艺说“我的信心太足了”。但要发展成一个全面的现代社会,陆认为还要做许多改革。
总体小康还只是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陆学艺拿着十六大报告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向记者解读从目前“总体上的小康”到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联系和距离。他非常赞同对目前总体上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的概括,认为“总体上的小康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小康,是小康的低级阶段。
陆为此作了详细的解释: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离人均GDP3000美元的现代化门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小康是低水平的;总体上的小康还处于满足温饱水平的需要,人们的住、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实现,小康处于不全面的状态;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别还很大,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现在,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强调的是经济学上的指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
陆学艺说:“如果GDP以每年7.2%的增长率,到2020年达到3000美元没问题,步入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的指标上没问题。更难达到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些指标。”全面小康社会强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的整体进步。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学指标
陆学艺解释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些社会学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程度、社会结构的构成、教育、科技的水平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等几个方面。
陆对我国未来的城市化速度表现得很乐观,他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不是普遍预计的50%,而是能高达55%,因为户籍制度改革以后,城市化发展会很快。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上,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发达国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我国多年来却采取了限制城市发展速度的政策,在户籍、土地、经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大大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据陆学艺介绍,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在37.7%。由于改革开放前实行严格的控制城市化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较快发展,但与世界水平相比,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
关于社会结构是社会学专家非常看重的一个小康社会指标。中国正处在从总体上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也在不断地变迁。陆学艺告诉记者,全面小康社会表现为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相反的是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他说:中国是否达到全面小康社会,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才能深刻、本质地反映中国整体现代化水平。
教育、科技的水平也是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我国教育无疑是落后了,尤其是大学和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甚至于不如印度,虽然在1999年大学已经扩招。陆学艺说“早在90年代,邓小平曾说过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全面小康社会,教育、科技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教育上的落后导致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落后。
另外还有一些现代化的指标也可以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状况。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食品支出比例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人口医生数、婴儿死亡率、中学入学率、每户居民拥有的住房、每百人拥有电话、人均生活用电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等。陆学艺说:“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大学人数不应低于适龄人数的20%,第三产业占45%比例以上。”
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待挖潜力,陆学艺非常看重,他举例说:我国台湾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省,电视频道多达85个;国外的一所大学是一座城,能养多少人!而我们的大学周围多的是饭馆。
中等收入阶层是政治经济的稳定力量
陆学艺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作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他认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将是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力量。
陆的调查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代表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和企业家阶层;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
陆说:社会中间阶层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阶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阶层,包括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工人等。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在18%左右,离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中等收入阶层以每年1%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也可以达到35%左右的比例。如果到达这个比例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陆学艺解释说,第一,在政治上,中等收入阶层拥护现有的政策,是政治上的稳定力量。第二,在经济上,他们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扩大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三,在文化上,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资本,特别是随着新的中等收入阶层加入。老的中等收入阶层,一般是指中、小企业主,个体户等,他们拥有的文化资本有限。但随着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律师等中等收入阶层的加入,这个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本越来越多。这样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就会带动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提高,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尽管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按照陆学艺的说法,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陆的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并不是合理的,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目前,在全部劳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70%左右。而1992年,农业就业比重在英国为2%,在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在韩国也仅为17%。考虑到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到全面小康社会时,我国农业人口的比重最多也不能超过25%。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目前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这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对造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深层原因,陆学艺认为是自发性状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滞后和缺位所造成。
在陆看来: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而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目标。这需要国家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也要注意制定相应的适于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政策,因为经济政策不能替代社会政策,也不能自发产生社会政策所需要的结果。
由于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也阻碍了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的流动。其中最突出的是户籍制度,它使广大农民陷入结构性的机会不公平状态。有关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调节和协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清晰、具体且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
陆学艺认为,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明确了今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思路。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加强在税收、遗产等方面的“二次调节”。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藉此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