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谢宝康孙超11月12日北京报道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于格林威治时间12日14:30,北京时间22:30发布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微观经济竞争力在80个国家中排名为38。按照可比的计算公式,中国的该项排名从2001年的在75个国家中排第43位上升了5位。
报告同时显示,美国经济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去年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芬兰被美国取代,位居第二。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按照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位次有较大提升,分别从2001年的第39位和第57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33位和第46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映公司绩效和商业环境的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排名中,中国从2001年的第43位上升到38位,直逼在微观经济竞争力方面一直领先于中国的印度(其2001年和2002年的排名分别为第36、第37)。
向本报独家提供分析的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称,这是自中国于1995年首次正式参加国际竞争力排位以来的最好名次(在当年参与测评的45个国家中排位为34)。
据悉,2002年参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评价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破纪录的80个(包括所有的OECD国家),这些经济体的GDP总和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99%。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副所长高世楫博士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对不同经济体的经济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反映到WEF的《2002-2003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2-2003,GCR)》的排名上。美国超过了2001年排名第一的芬兰,在经济增长竞争力和微观经济竞争力两项指标的排名中均获第一。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之中,但由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其增长竞争力排名从2001年的21位上升到2002年的13位。而受国内恐怖活动、经济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菲律宾、阿根廷竞争力排名分别下降了近10位。
长期从事竞争力研究的高世楫博士分析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竞争力的指标包括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提前,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制度环境有所改善(从2001年的第49上升到38)。”
报告显示,由于受政府财政赤字增大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标从排名第6下降到第8。而反映技术水平的单项指标排名,从第53位下降到第63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人均专利数量、人均的信息技术投资、公司购买技术专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在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都大大优于印度和巴西这另外两个发展中大国,同时比另外一个转型中大国俄罗斯要好得多。而在技术水平这项指标上落后于印度和巴西。制度环境指标是根据抽样调查中企业家对我国法律环境和腐败现象的主观判断所计算得出的。”高世楫分析说。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认为,今年的排名显示出中国和印度竞争地位的显著加强,印度得益于科技和经济环境的原因,而中国则是由于公共机构改革。
中国的微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之所以得以提升,高世楫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商业运作环境的排名从2001年的46上升到38,这表明中国政府在大力改进国内的商业运行环境方面收到效果,要素条件供给中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得到改善。不过报告同时显示,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增长竞争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这说明相对于中国现实的制度基础和宏观经济环境而言,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同时,在现有微观竞争力的基础上,中国潜在的人均GDP水平应该高于现实的水平。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美国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它长久以来科技因素和经济环境对企业家们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排名中其他的引人注目的方面还有:尽管受整体经济环境衰退的影响,但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日本的地位上升了。
据介绍,2002年的竞争力指标中以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代替了2001年的当前竞争力指标(Current Competitiveness),但指标的构成上没有根本性变化。它是一个经济体的微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它反映对决定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的评价。决定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的因素包括公司运行绩效与战略和商业运行环境的质量,后者包括要素投入的质量、基础设施的效率、制度的有效性、政府的政策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