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日本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就业水平。这种说法其实是“中国威胁论”的日本版。
先说,中国的就业是否真的受惠于日本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中的就业总人数从9803万人下降为8083万人,减少1720万人,降幅为17.55%;其中同期国有制造业的就业总人数从3326万人下降为1194 万人,减少2132万人,降幅为64.10%!而1995年到2001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从19093万人增长到了23940万人,增长4847万人,增幅为25.39%。显而易见,中国过去几年就业岗位的增长完全没有受惠于制造业。目前在华“日系”企业雇员不过58万人。这个数字只占中国过去6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1.20%,占目前中国城镇就业总人数的0.24%。
再说,日本失业率的高涨是否是因为从中国买了太多的东西。在1995到2001年间,中国对日出口总额从284.67亿美元上升为449.58亿美元,升幅为57.93%;但与此同时,中国从日进口总额也从290.05亿美元上升为427.97亿美元,升幅为47.55%。就是说,中国也同样没有少从日本买东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只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商品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最值得说的是,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打算卖到哪里去。众所周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以日本竞争力最强大的汽车产业为例。从本田与“广汽”的合作,到以丰田参与为背景的“一汽”收购“天汽”,到北京宣布要在2004年拥有15万辆“威驰”轿车生产能力,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清楚无误地是瞄准中国本土的汽车市场而来,而绝没打算在中国生产销往日本的汽车。就是说,即便日本企业在华投资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岗位,那这个就业岗位的增加也是以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张为依托的,是中国自身的需求增量带来的。根本不存在中国制造业“抢谁的饭碗”的问题。
最近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日中经贸关系研究报告”有个比较理性的说法。这个报告认为,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日企投资中国实际上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有限。我们欢迎这种理性认识。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晨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