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素影
10月29日,来华访问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StephenS.Roach)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的简短采访。不久之前,其题为“中国因素”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应。该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是惟一能不受以美国为中心的日益严重的全球周期性衰退影响的国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在目前形势下取得的成功将为其增添更多新压力。‘中国 因素’的日益明显,使若干有可能拖垮亚洲其他国家以至全球经济的极为严峻的宏观趋势日渐成型。”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因素”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要求中国政府改变政策的势力。最近美国公布对华贸易赤字再创新高,可以预料,在贸易不平衡以及通缩阴影下,这种压力肯定会有增无减。请问罗奇,你是否正是在这样一种压力下发表这样的观点?
罗奇:我要澄清的是,我的意思并非指责中国的出口增长。全球的价格是由多个国家制定的,中国只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出口的增长不是坏事。反之,我们就应考虑更平衡的方式———在出口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刺激内需。中国目前的强劲增长动力来自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以及基础设施支出、外商直接投资。谁都知道,世界经济一旦出现困难,就会有人寻找替罪羊。我想大家会有这种敏感,预料到中国会受到不公正的指责。
记者: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对周边国家直至世界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中国增长主要靠内需。扩大进出口都是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针对你的报告,国家统计局一位经济师撰文指出,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单纯的物价下跌,而非通货紧缩。同时他提出,在今年中国经济保持近8%的增长中,国内消费还是占有3成比例。对此你怎么看?
罗奇:他比我聪明得多,可能他说的是对的,但是我不能接受这个逻辑。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了0.7%,而且是接连下跌。在这样的情况下,认为是单纯的物价下跌显然不对。但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仍能保持8%的经济增长。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充满活力———在中国这是可能的,在美国则根本不可能。当然,前10个月,中国的零售额增长率达到8.9%,但离政府定下的10%的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如果中国在拉动内需上有更多成就,可能会更好。
记者:中国出口增长很快,但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全球经济衰退归咎于中国,理由是否充分?
罗奇: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而且人们认为价格是由低成本制造商制造的。况且,中国在价值链的取向上正迅速爬升。2002年上半年,中国在精密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出口份额还是相当大的。
记者:在报告中,您提出中国经济成为全球迄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为中国描绘了非常灿烂的前景。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还有不少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否有可能使中国的经济陷入衰退,就像日本一样?
罗奇:不良贷款的问题确实是中国一个严重问题。它主要反映出过去传统政策遗留下来的影响。现在,四家国有银行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积累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改革走的路是正确的,其进展速度也令日本同行嫉妒和羡慕。当然,这项工作还处于早期,还要把大量注意力放在这方面。
记者:报告提到宏观形势对中国的宏观政策走向构成新的挑战,并且提出最终实现资金账目和货币兑换自由化是更为紧迫的一项工作。你对中国的宏观政策有何具体建议?
罗奇:中国的决策者充满智慧。从1998年以来的政策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成功。但我想指出的是,目前中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面临的全球大背景是非常严峻的,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还要困难得多。因此,中国在制定政策时,应从“着眼于国内”转向考虑到全球的经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