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就是外资紧盯、国人忧虑的焦点。加入世贸组织近一年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掀起了一个小高潮:10月11日,戴相龙行长进行基调性政策喊话;16日,德国安联成功进驻国安基金;17日,美国摩根大通顺利拿到人民币经营牌照;同时,美国高盛签约,准备收购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80亿不良资产。如此等等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展怎么样了?哪些行业对外资最有吸引力?中国是否能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
行长表态媒体热炒
10月11日,在东盟10国与中日韩(10+3)金融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中国鼓励外商和民间资本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和改造。这是来自高层的一种很明确的政策宣示,最核心的部分在“并购”两个字。这样一种资本运作模式,背后蕴含着很严肃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准入承诺,尤其是这种进入的目标是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
在今后几年,这种模式将越来越清晰。根据当初中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要开始允许外商投资于国内的金融、保险、证券等专业服务行业。而且,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将是双向的,既允许外资投资国内市场,也允许内资投资国际市场。
话音刚落,10月16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发起人之一是德国的安联集团,占有其中33%的股份。这家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其主要业务是设立发起基金和基金的管理。
10月17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拿到经营人民币的许可证。从明年开始,这家银行将首先在上海、天津、大连、深圳四地向外资机构提供人民币银行业务。另外,美国的高盛公司也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约,准备从长城公司管理的不良资产中收购80多亿的资产。
这些政策宣示和随后紧锣密鼓的行动引起了媒体和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密切关注。甚至有媒体透露说,中国政府将很快颁布《关于外资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其中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并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具体步骤将作出规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在证券市场上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已为时不远。
是承诺,更是现实需要
作为资本市场的开放,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其次是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权交易的其他行业的开放。
在资本市场的开放节奏上,可明显看出中国政府在履行当初的承诺。在中国加入WTO协议中,外经贸部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
外资银行:在华从事外汇业务没有地域限制;从事人民币业务,我们承诺在中国加入WTO后,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在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在两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在三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厦门;在四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在五年内,全部放开。
证券投资: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可以与中国伙伴建立证券投资管理基金,并占有最多33%的股份;在中国加入WTO三年内,这一比例将被提高到49%;同样三年内,外国证券公司将被允许在华建立合资公司(持股不超过1/3),并直接经营A股的发行业务、B股和H股的发行、交易、政府和企业债券、基金的发起业务。
保险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和中国伙伴建立除人寿保险之外的合资保险公司,外资可以占51%的股份,在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内,外资可以在华建立全资保险公司。对于人寿保险,外资在合资公司中的比例可达50%。
也就是说,3—5年内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基本向外资放开。安联在国安基金33%的持股比例,摩根大通获得人民币经营许可,这都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承诺的表现。
反过来看,资本市场的开放也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现实需要。一方面,中国要吸引大量外来直接投资,要把中国产品大量推向国际市场,没有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资金链中存在“供血不足”的隐忧,需要国内外机构性资本的注入,中国要保持外资的持续大量流入,必须打开资本市场的闸门;同时,中国资本市场本身也需要升级换代,补充新的金融工具和经营管理模式。
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难以避免
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开放,将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开辟新的途径。循着这条途径,外资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上的并购直接进入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
这就同时涉及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时间表和其他产业的开放时间表。据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外资在华并购将主要集中在那些垄断性强、政策门槛高、利润空间大的行业,例如:银行与证券、汽车及零配件、医药、计算机硬件、港口及运输、百货业、油品与药品的批发和零售、通信设备、自来水等。
资本市场开放的结果,将直接带来金融机构的并购风潮。目前,有400家外资银行已经或将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其中有200家已开始营业,30多家还开始了人民币业务试点。从国际市场的经验看,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或证券业,规模和营销网络是占领市场的关键,外来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后,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难以避免。
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实际上,外资早已悄悄向中国上市公司渗透。据调查,到今年7月底为止,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外资并购概念的上市公司共有42家,其中制造业占28家,其他则包括旅游、港口、公用事业和银行业等。
这使得监管力度陡然加大。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的调整。早在去年11月,外经贸部和中国证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允许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A股或B股,以及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做了原则性规定。
今年4月,《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实施。根据新修订的内容,中国基本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许多以往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开始解禁。今年6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定》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基本敲定了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格局。最近,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还有稍早公布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已相继出台。
门窗开了,自然会有苍蝇蚊子进来。曾经让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止的国际游资和金融大鳄们,自然会对中国市场大动脑筋。客观地说,中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落后是同步的,如何尽快编织出一张疏密有致的监管网已是迫在眉睫。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反应看,已经有上市公司在炒作外资进入这一题材,急于进行新一轮的圈钱运动。实际上,如果上市公司本身体质羸弱,即使资本市场放开了,国际战略投资者是否会介入,还是个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