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面对本财政年度可能高达七百亿元以上的财赤﹐加税减薪的建议近日不绝于耳。然而﹐开征销售税及陆路离境税将进一步削弱本土的消费意欲﹐而削减公共开支﹑减薪﹑冻薪又遭受强大的阻力﹐在“加不得﹑减不得”下﹐有人建议政府可否通过举债来平衡帐目上的赤字呢﹖观乎内地及美国皆透过发行国债来控制财赤﹐到底香港又可否“以债抵赤”﹖
避免开征新税扰民美国国债推出可追溯至一七九零年﹐此后美国连年透过举债来支付基建开支及平衡财政预算。近五年﹐美国国债的发行总额已由九七年的五点四万亿美元增至去年五点八万亿美元﹐增幅达百分之七。发债所得资金大部分用作基建投资﹐亦令美国在过去五年间生产总值由九七年的八万亿美元增至去年的十万亿美元﹐增幅达两成一。
以举债方式来支付基建项目投资﹐除了避免扰民开征新税外﹐亦消除财赤困扰﹐间接地推动本土经济发展。
我国国债的发行始于一九八一年﹐用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偿还旧债。在九八年前﹐由于政府平均赤字规模很低﹐国债的增长速度很慢。从九八年起﹐政府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发债规模迅速上升﹐到二千年发债规模达四千六百六十亿元人民币﹐所得的资金用作改善基建项目﹐去年更增至四千九百亿元人民币。去年发行十五年和二十年期的长期国债后﹐国债的期限范围扩大到一年期至二十年期。
有指举债治标不治本。现时社会上对本港应否“举债抵赤”出现颇大分歧﹐支持者认为在现时低息环境之中﹐发债既可实时平衡帐目数字﹐亦可做到用者自付的目标﹐又不会在现时失业率高企的环境下﹐令市民百上加斤。反对者则认为本港仍有庞大的财政储备﹐财赤出现主要是经济结构转变﹐没有有效的财富规管﹐胡乱举债不但是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亦损害外界对本港财政状况的信心﹐更会影响联汇的稳定性。
傅志刚﹕发债减开支并举香港税务学会会长傅子刚及城大商业学院经济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钜威表示﹐举债是一个解决财赤的方法﹐亦是较低杀伤力及较为合理的﹐傅志刚表示﹐特区政府可考虑发行债券﹐又或可从限制公共开支低于经济增长的总额两成以下﹑以及调整公务员薪酬等方面着手﹐纾缓于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的赤字现象。
李钜威﹕无损联汇稳定性李钜威建议﹐政府可考虑先发行数百亿元的债券﹐于纾解财赤的同时﹐又不会对政府形象及联汇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他认为在利率低企下﹐本港可先尝试举债来消灭财赤﹐当经济好转时﹐政府亦可停止举债或提早赎回债项。
刘金宝﹕可削减公共开支银行公会主席刘金宝表示﹐本港在过去两年债券市场发展渐趋成熟﹐而本港亦有志于成为亚洲地区的债券中心﹐加上本港的外汇基金及按揭公司亦有发行债券﹐故此本港发债亦是解决财赤的其中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政府可透过削减占经济总额两成二的公共开支﹐来逐步纾缓财赤压力。
陈宝明﹕开源节流为上策虽然发债有助深化本港债市﹐但经济研究师均一致认为﹐发债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道亨银行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师陈宝明指出﹐香港目前所面对的是结构性财赤问题﹐而不是流动资金短缺﹐故发债亦无补于事﹐实际做法应对症下药﹐从开源节流方面入手﹐例如扩阔税基﹑加快公营机构私有化步伐﹐以及削减公营部门开支等。
恒生银行高级经济研究经理关永盛亦指出﹐本港的财政储备充裕﹐发债只影响现金流的表现﹐并非解决财赤的长久办法。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斩钉截铁地否决以发债券来解决财赤﹐他说﹕“譬喻一个家庭没有钱﹐只靠碌卡生活可不可以﹖发债只能解决现金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但本港没有现金问题﹐只有经济问题。”在经济疲弱的环境下﹐不论是加税还是减薪﹐均会削弱内部的消费能力﹐开征销售税﹐亦会令已疲弱的本地消费﹐更加雪上加霜﹐进一步打击零售业市道﹐加深失业危机﹐难以实践港府振兴经济的承诺﹐亦打击市民的消费信心和士气。
尽管政府对举债持保守态度﹐但观乎现况﹐惟一对市场冲击较细的可说是向外举债﹐而香港其实亦不妨一试举债来纾解财困。在不削弱市民消费力及加重负担下﹐透过举债作公共建设开支﹐相信更能达到振兴经济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