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记者强燕)美国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近日撰文说“世界通缩,中国制造”。对此,最新一期香港《中银经济月刊》载文指出,把世界通缩的肇因归咎于中国言过其实。
“中银”的这篇文章指出,推论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这仅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即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极强,却忽视了重要的内在因素,中国之所以逐步变成“世界 工厂”,完全是因为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现实使然。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饱受冲击,开始形成低通胀/通缩的压力。制造业要保住利润,求得生存,只有寻求降低成本,这便凸显了中国的成本优势,导致全球制造业较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
因此,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力是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结果,而非直接原因。
文章称,中国制造业出口仅占全球总额的5.3%,比重仍小,而且有相当部分是零配件和资本物,把世界通缩的肇因归咎于中国显然是“耸人听闻”。中国还不具备在进口国零售市场订价的能力,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压力并不足以左右进口国的整体物价水平。
文章指出,美国只是步入低通胀时代,距离通缩尚有一段距离,因为其商品物价的下跌不足以抵消服务价格的上升,这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美国从亚洲的主要进口几乎都带来进口商品的通缩,中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当美国的服务业市场崩溃,令服务业价格下跌,美国才可能真正步入通缩。而对此,中国的竞争力再强也不可能导致这一情况的发生。
附:罗奇文章摘要
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唯一能不受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周期性衰退影响的国家。“中国因素”的日益明显,中国为此被推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诚然,中国的国内消费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8月份零售额增长率“仅仅”8.8%——低于政府设定的10%目标。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如果没有消费者作为后盾,往往就会有麻烦。然而,中国的强劲增长动力是来自其他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继2001年6.8%的小幅增长之后,今年截止到8月份的增幅高达25%;其次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支出,已使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固定资产投资猛增了24%;另外,在今年头8个月,外商直接投资接近350亿美元,使中国有望打破2001年创下的470亿美元的纪录。
在这三方面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工业产值目前正以约13%的速度增长,显著高于2000年到2001年间平均10.6%的增长速度。
然而,中国令人瞩目的成功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并且影响全球。不断上升的通缩风险是要点所在。依我看,今天的全球通缩风险比过去70年的任何时候要高。
在2001年亚洲(除日本)出口额中,中国占33%;与1996年的22%相比,大幅增长了约50%。此外,中国在亚洲(除日本)1996年至2001年对美出口增长额中所占比例高达50%,中国已成为美国通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中国在设定全球价格水平方面实际上已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已促使许多人开始重新考虑工业国家物价和收入的前景。
生产力的全球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服务上,使低成本亚洲生产商在价格影响方面处主导地位,中国目前正在确立这一地位,这种情况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