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系列报道之一
主持人:中小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难贷款,症结究竟何在呢?企业与银行如何双赢?融资体系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无门,重塑信用体系已是刻不容缓,这些就是本期节目要关注的重点。来到演播室参与话题讨论的是财经观察员赵晓博士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巴曙松先生。今年7月,河北邯郸市一家生产米酒的小企业老板,在报纸 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银行为他的企业提供贷款。据说这位老板后来还真的接到了几个电话,不过这几个电话中没有一个是银行打来的,老板说那几个电话都是嘲笑他这个人太幼稚了。
副播: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什么小企业贷款会这么难?有关部门分析认为:第一,企业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第二,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第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以上三点是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因素。
主持人: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其实无论是企业或银行,都希望能够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信用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今天我们就先从信用建设谈起。浙江义乌是靠生产和销售小商品崛起的城市,那里的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
今年7月3日,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内,经营各种小商品的老板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然而当人们打开当天的《义乌日报》时,一则印在头版的公告却让一些人心里打起了鼓。这则由义乌市信用联社发布的公告称,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工作,义乌市信用联社将在当地媒体上对贷款逾期一年以上,且长期联系不上的负债人进行公开催讨,也就是说要把那些欠款人的名字刊登在报纸上。不久义乌电视台也发表了公告,其后《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等又相继发表公告,对欠债人进行敦促,7月25日义乌市人民法院也在《义乌日报》发表公告,催债的鼓声越敲越响。
紧急发表的公告在义乌引起了极大震动,这个靠生产和经营小商品发展起来的城市,几乎家家都在做生意,而不少人都是靠银行贷款发展起来的。公告发表以后,不少欠债人还是心存侥幸,这陈年老帐真能收回来吗?
过了几天的沉寂之后,8月3日义乌市信用联社开始分四期公布了第一批197个欠款人的名字,以及借款时间、借款数额、担保人的名字,甚至还有欠款人和担保人的身份证号码,这时有人终于坐不住了。
欠款人:公告发表以后,有很多朋友,还有一些合作的客商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回事,所以对我的生意影响也满大。出去以后,走路不敢抬头,公告出来以后,大概一个礼拜吧,基本上我就分两期把钱打过去。
公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还没有登报的欠债人和担保人也开始还债了。就这样在公告发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95户主动归还了欠款或达成了还款协议。按照义乌市信用联社的说法,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也是逼上梁山。这家本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主的金融机构,最高的时候不良资产率达到26%。
欠款人:大家好象都无所谓,好象欠帐是很平常的,大家都欠帐吗,反正外边欠帐的人很多,不还也无所谓。
原有的贷款不能按时回收,对于新的贷款审批必然十分谨慎。
义乌市信用联社主任张晨:客观上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从银行来讲会产生一些惜贷的问题。
主持人:义乌市信用联社自己张榜公布长期欠债不还者的名单,他们的做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办法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巴曙松:虽然公布名单的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确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它至少反映了信用体系上的缺陷,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也反映它的一些不足或者是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是不良贷款的催收和管理手段缺乏,只能靠张榜来公布。其次,在贷款前的发放过程中,贷款预警、事前的预料风险程度体系还有待完善。
主持人:但张榜以后他们实在没钱,你也没有办法收回钱来,张榜对有钱不还的企业确实有一种催收的作用。
赵晓:这种方式证明他是有一定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看它是否无奈,而是看它是否有效,实际上从长期来看应该更好地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这种做法在目前来看应该是无奈之举。
主持人: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小企业贷款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中小企业不守信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指出,产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存续期短,不少地方逃废债也很严重,也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那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究竟如何呢?
巴曙松: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的变数比较多,风险比较大,决定了信用风险程度就比较高,根据经济程度、发展程度相对比较发达的美国来说。有一个统计数据,就是它2000万家小型企业中,其中有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都有可能在三年之内关闭,这本身就说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它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程度都比较高,相应导致它的融资难度都比较大。赵晓:我觉得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信息。其实中小企业里面也有很多好的企业,有些企业很快就不行了,有些企业做的非常好,但是你很难衡量哪个小企业是好的,哪个是不行的,你缺少这方面的信息。
主持人:建设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应当说是当务之急了,信用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有具体的措施,而且这也需要全社会的整体配合,义务市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有意的探索。
义乌信用联社在采取公布欠款人名单这种惩罚措施的同时,对信用良好的客户也给予鼓励。他们在全市实行了信用等级的评比制度。以生产和经营小商品为主的廿三里镇如甫村,这个村去年被评为信用村,村里的信用户可以享受10万元贷款的免担保优惠。说起实行信用评级之后的银行业务发展,廿三里镇的信用社主任显得很骄傲
廿三里镇信用联社主任施子福:我们2001年不良资产是1.08%,42个行政村中已经有22个行政村不良资产为零,没有不良资产。
信用评级不但起到了简化贷款手续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中也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真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期中:国外的客商很重视信用,因为在中国肯定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信用问题,外商看到银行的三A级企业以后,就大胆地跟我们做生意。
信用使企业得到了发展,也有效地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如今义乌信用联社的不良资产率已经从1997年的26%下降到了现在的6%。义乌信用联社的信用建设得到了义乌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并纳入了整个城市诚信建设的体系中,义乌法院正打算把在法院没有履行义务的、银行欠款人相关的咨讯情况建成档案资料,发送给银行系统,或者是工商、土管、公安局的出入境部门和旅游部门。
义乌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净非:这个起到一种什么作用呢,起到当事人在社会上运行经济行为的时候,他的一些便利有可能受到一些不方便的限制,就督促他,你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形象,你才会取得应有的便利。现在的义乌人对信用二字有了重新的认识。
义乌市市委书记楼国华:建设信用体系已经广泛地引起重视,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一些小经营企业,大家都认为自己要在这个社会生存,要在这个社会发展,要使人家认可你,必须以信用才能够使得人家承认你的存在或支持你的发展。
主持人:其实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无论是对银行或者企业都是迫在眉睫。但是对于银行来讲,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的这么多中小型企业,而且进行完整的信息搜集和甄别的话,是非常大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高效的第三方来建立一个信用评价体系?
赵晓:实际上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商业经验,他们的信用体系看,它涉及到企业、商业银行、中介组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其实义乌市城市信用联社的信用体系建设是纳入了整个城市信用建设体系当中的,如果没有这一块的话,光是信用社恐怕它做起来的话非常困难。
巴曙松:在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和商业银行这几个主体中,我认为银行将来会发挥一个主导性作用。因为根据2001年1月份刚刚发布的巴塞尔的新资本协议,这些新的协议要求过程是鼓励商业银行和一些国际化的大银行,包括参与的组织银行,主动建立一个内部评估体系,鼓励银行对自己所有的客户建立一个内部独立的评级系统。
主持人:确实,从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到建设个人诚信,其实个人诚信与企业诚信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一些方案和措施,并且会在以后逐步推广。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地方也都在积极构筑构筑社会完善的信用体系。
副播:2002年3月28日,上海和北京在同一天开通了各自的城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甘肃和广东分别于2001年9月和2002年4月下发了社会信用建设的省级人民政府文件。2001年4月十部委联合下发信用管理指导意见,2002年3月国务院开始启动企业和个人征信立法与实施方案起草工作,2002年4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手进行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全面调查,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将实现全国跨省市联网。
主持人: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在2002年3月份国务院启动的社会信用立法的草案实施工作中,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为什么要把这两者突出的强调和联系在一起呢?
赵晓:未来中国信用体系的基础,就是个人信用基础。如果缺少个人诚信体系,那么我们整个信用社就缺少最坚固的基石。
巴曙松:事实上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对社会信用体系有非常基础的作用,同时从当前业务发展来说,也是银行业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个人汽车信贷、住房信贷的基础和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业务发展才有空间。
主持人: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今天的“解读宏观数字”聊的是穿方面的变化。
副播:说到穿,我记得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20年以前他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穿的衣服款色单一,单色也非常单调,不是蓝的就是绿的。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既时尚又充满个性,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关统计数字也表明:近年来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消费支出也越来越也多。1989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花在衣着方面的钱只有44.38元,平均每个城镇居民花在衣着方面的钱也只有149.15元。而到2001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花在衣着方面的钱涨到了536.2元,而居民在衣着方面越来越讲究舒适大方,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
主持人:看来我们生活中穿的变化确实非常大。中小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难贷款,症结究竟何在?企业与银行如何双赢?今天我们关注的信用缺失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下期节目我们将讨论担保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