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苏南老大
珠三角:面对长三角挑战
攀枝花到昆明争夺温商
在这一期的“独家策划”里,我们的记者分别对江苏、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城市带的情况做了报道。这些报道集中展现出的一个趋势是: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带与城市带之间,正发生着悄悄的然而却是激烈的较量。之所以说是悄悄,因为这些较量并没有诉诸公开;之所以说是激烈,是因为各地政府与自己的“假想敌”的竞争已经全面拉开,它涉及到几乎各个政府经济部门,产业与城市建设。
我们对这种竞争表示欢迎。它表明了各地政府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应的服务意识的增强;有压力才有动力,正如“长三角”给“珠三角”的压力,苏州给无锡的压力,都会化成它们新一轮自我超越的动力。
在竞争中,我们也看到,地方政府的思考更加开放,开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产业分工格局下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学会借力。例如江苏一些城市对上海功能的利用和补充,攀枝花借助在昆明的温州商人的力量活跃地方经营环境。“跳出自己看自己”,无疑会看得更加清晰。
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城市较量中的一些隐忧—
政府主导型的竞争如何更贴近地方实际和长期的比较优势,政府行为如何避免短期化?
行政的力量如何走出“惟我独尊”的、“赌气”式的框架,如何使得产业的力量成为主导?
城市较量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简单的“领导的政绩较量”、“经济数字的较量”、“景观的较量”,而同时成为造福人民、立足一个地方长远发展(如文化教育、环保等)的较量?
在城市较量的同时,如何避免“挖墙脚”、“以邻为壑”等弊端,推进城市合作?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心、城市带不可能只有一处,而且经济中心也是多个层次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应该定位在哪个层级、哪个区域、哪个领域的“中心”,而不能动辄都是“国际化中心”。
今年以来,《南风窗》分布在全国主要地区的记者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我们愿意看到,在新一轮城市化和城市带的竞争中,出现百舸争流、和而不同的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