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尧
50年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结出了诺贝尔奖的硕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和法学教授弗农·史密斯,昨天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位7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的获奖,让很多普通中国人对鲜为人知的“实验经济学”产生了好奇。
今天,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验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学界,也不是一个主流。史密斯他们的获奖,是对经济学的贡献。”林毅夫的导师———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也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但在中国,尚没有经济学家从事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我知道,在香港科技大学,不久前成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林毅夫所在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近年来邀请了很多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来中国学术交流,其中包括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林教授的记忆里,史密斯不在其中。
目前头衔很多的史密斯,生于1927年。他的大学本科专业是电力工程,后来拿到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任职。他是该大学经济系第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乔治·梅森大学褒扬史密斯说:“近50年来,他在实验经济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实验的结果,有助于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市场的运动规律,有助于公共政策的设计。”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说:“史密斯的贡献在于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并利用实验展示了选择性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林毅夫教授解释:“传统经济学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不做实验。大多数经济学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对现实生活做出比较好的解释和预测,但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现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的应用,说明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讲究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林毅夫说:“今年,实验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获奖,并不代表着今后经济学往这方面发展。我们知道,去年,获奖者研究的是农村问题。”
林毅夫解释:“一个人获诺贝尔奖,是对他到目前为止研究成绩的肯定。每年的获奖者研究领域都有变化。国内的学者没有必要跟风。”但是,他相信,随着史密斯得奖,他的著作和研究方法会被介绍过来。他说:“国内也会有经济学家向这个方向努力。”
海外归国经济学者云集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有着浓厚的“诺贝尔情结”。在这里担任主任的林毅夫教授,谈到“实验经济学”今年获奖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时,提醒经济学研究生和学者说:“跟踪前沿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中国的改革产生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中国经济学家扎根于中国现象,在原来理论的框架下,提出我们自己的解释。”(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