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到深圳考察的不少国外知名经济、学术界人士,都为在这里发现的一个事实而折服:深圳仅用22年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年GDP近2000亿元的新兴大都市,从1980年至2001年平均每年GDP递增29.5%,工业总产值递增46.4%,财政收入递增39.6%,外贸出口递增39.4%,远远超过前联邦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鼎盛时期的发展速度。他们称赞“深圳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3年,是深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深圳勇立改革潮头,唱响对外开放的大风歌,以高新科技为第一助推力,从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向党中央、广东省委要求的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飞跃。2001年,全市GDP达1954.17亿元,人均GDP43344元,相当于5237美元,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
改革———生命力
到深圳参观、考察的人们,对这里的初始印象是高楼如林,车如川流,一派经济繁荣的景象;随着了解的深入,继次的印象是这里的机关工作节奏快,办事效率高,人人都像陀螺转个不停。内地有的地方要几个月办好的事,这里几天就办完了;隔几个月就会发现这里又有了新变化,新的楼房、厂房、公路不断出现。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改革旧机制,向改革要速度、要效益、要效率,特区才有了特殊的活力。
深圳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和大胆试验的原则,锐意改革,敢闯敢试,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改革政府机制、企业机制,建立市场机制。特区建立之初,深圳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推出了“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劳动制度改革、全国第一部土地有偿使用地方法等,一系列创新的机制影响了全国,也带来了“深圳速度”。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对外开放的兴起,特区不再享有特殊优惠的政策。深圳人理智地看到,只有超前试验,不断改革,才能“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是特区永远不变的政策。深圳继续以大胆、超前、先行、先试的精神,创出了一系列新机制、新经验,成为全国改革的排头兵。
1998年以来,深圳率先意识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必要性。市里规定除保留少量必须审批的事项外,大量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既要规范操作,又要高效运作。政府审批事项由过去的1091项减少为381项,办事时间缩短了40%,部门“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式审批,还建立“窗口式办文”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一般外商投资项目在5至12个工作日内办完全部审批手续。有的部门还设立了网上受理审报,市规划国土局实现网上集体办公,公文办理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还开通了网上地价测算系统,限制了工作人员的随意定价权。
深圳在市监察局设立了行政效能监察室,查处一些部门的“不作为”、“不到位”等行为。规划国土局一位处长规定10天办完的事,20天才办下来,就此受到处分;宝安区一个派出所所长办一个户口拖了3个月,所长受到撤职处分。
深圳还积极探索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市实行政府采购的范围已涉及11大类、120个品种,去年采购金额16.22亿元,节约资金4.64亿元。
土地出让有形市场制、国有企业授权经营制、依法行政责任制……一系列改革新机制的诞生,使深圳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生命力。
开放———竞争力
深圳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和利用国际资本相当活跃。深圳主动参与世界科技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为经济的“加速器”,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引进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条件,抓住全球经济大调整的机遇,开展和鼓励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的特色,加工贸易占全市出口的80%以上,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达到年出口1亿美元以上。
深圳近年来还发展起了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华为、中兴、康佳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外开展带料加工业务,带动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间接出口。深圳在加拿大、巴西、南非、新加坡和波兰建立了5家海外贸易中心,协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深圳市建立外资、外贸后续服务体系,为企业出口、利用外资服务。市成立了外贸出口联合协调小组,各部门联合现场办公,24小时值班为企业排忧解难;还建立了重点出口超亿美元大户的固定联系制度,跟踪服务出口大企业。深圳海关改革监管方式,提高通关效率,采用新的通关方式后,平均不到1分钟就可查验放行一辆货柜车。
2001年深圳出口创汇375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7,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已成为我国连接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连续9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到目前为止,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300亿美元,世界500强已有80多家在深圳投资。
科技———助推力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称为深圳的“硅谷”,前来考察、参观的人们被这里完善的产业生态、激情的人文生态和良好的环境生态所吸引。6万名高新区人汇聚这里,在深圳0.6%的土地上,创造了深圳22%的产值,去年产品出口创汇25亿美元,完税32亿元人民币。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第一推动力。近10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50%,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13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其中一半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10.21亿美元。
深圳的科研力量90%在企业,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产品离市场最近。去年全市664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投入研发资金79.27亿元,华为、中兴、长城等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大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深圳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近几年来已有10多家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4亿多元。目前全市共有风险投资133家机构,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国风险投资的1/3。全市还成功举办3届高交会,成交项目资金255亿美元。
深圳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电子信息产业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中占了90%,这些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能以较低的成本找到为自己配套的上游企业。据测算,全市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企业约1600多家,计算机配套能力达3000万台,主机板生产能力达6000万台,程控交换机产业的配套能力达2000万线。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从点发展到线。国家已批准深圳建设横贯特区内外、全长100公里、共有11个片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有150个新项目入驻,进入资金将达136亿元。这将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卫星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新华社广州9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