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第三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 > 正文

第三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直播实录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9月16日 14:20 新浪财经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现在我们继续金融创新与银行电子化论坛。今天,我们组委会有幸邀请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李晓鹏先生,光大银行副行行李子卿先生,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洪琦先生,渣打银行直接银行业务主管叶杨诗明,IBM大中华区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童至祥女士,以及美国EMC公司中国区总裁郭尊华先生,他们今天上午将为我们做精彩的演讲,现在演讲开始。

  请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李晓鹏先生做报告。

  李晓鹏: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第三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组委会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信息技术为金融也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和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作为我国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这里与业内专家、各界朋友就信息化发展开展交流,探求合作,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在此,我想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为背景,与大家共同探讨信息化技术在金融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交流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

  目前,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11000人左右的员工管理着近一万四千亿元不良资产,人均管理资产一个多亿,而且资产质量比较差,分布比较广泛,涉及行业比较多,因此管理处置难度比较大。以华融公司为例,我们公司从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4077亿元不良资产,实际管理资产接近5100亿人民币,分布于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内地省市,涉及各种企业7万多户,而且,目前华融公司的员工不足三千人,人均管理资产达到一亿七千万人民币。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处置所拥有的不良资产,能否顺利完成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企改革,划界金融风险,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积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今年6月30日,四家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达到2103亿元,累计回收现金达到455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6%。华融公司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和信息化技术的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述资产管理和处置成绩的实现。

  1.信息化技术为资产管理公司有效地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华融公司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及时开通了遍布全国三十个省市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为日信息的采集、共享、加工、传播为核心的综合应用网络,承载了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统计系统、华融知识管理系统、资金财会系统、电子邮件、互联网浏览等主要业务内容。我们还开通了网络会议、网上IP电话及网上培训等增值服务。基本能满足各地机构相互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化交流的需求,初步建成了一套适用、高效、安全的信息化体系。

  从满足公司业务需求,规范业务运作、理顺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原则出发,公司结合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实践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试运行,目前华融公司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已经顺利建成投产。正像会前我和一些专家所交流的那样,金融管理资产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把我们几万亿的不良资产管理好,这一点与我们商业银行需要24小时的保持信息化的畅通是有区别的。我们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华融公司可以及时了解各类资产的动态信息,掌握资产处置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为实现资产处置回收最大化夯实了基础。现在我们的员工只要打开电脑,进入华融公司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随时了解到当前全公司和分布30个省的各个办事处的资产回收情况。可以查询每笔资产,各个债务企业和债转股企业的具体状况,跟踪华融每个办事处,直至每个债务企业的资产处置情况。使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随时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可能的发生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

  业务统计系统以支持公司业务管理为目标,在确保业务数据完整、准确、有效的基础上,提供了核查业务核心数据、办事处常规业务运作分析等功能,基本上使资产管理公司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主要的统计数据,保证公司对主要的经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华融公司的资金财务系统能够及时反映公司已经到帐的各种资产处置收入和资金财务状况,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统计系统可以有地利用资金财会系统的部分数据,保证了各业务数据的完全统一,实现了数据统一和统计口径的唯一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有关业务系统的功能,华融公司在顺利完成信息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期工程的开发工作,将根据资产对外推介、资产重组、项目管理、时效预警、诉讼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逐步建立文档管理和决策支持等相干系统,将系统建设从经营层面的应用逐步提升到经营管理层面的全方位服务。从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转向数据的深度加工和运用。从而实现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

  2.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资产管理和处置业务的创新。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新生事物,需要资产管理公司从资产管理和处置、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经营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系统的建成,促进了华融公司资产管理和处置业务的创新,提高了华融公司市场营销和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效率。

  在过去的2000年9月,华融网站正式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网站的使用为公司构筑了一个网络营销空间,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的网上专业信息交换平台。华融网站上公布了华融公司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并将公司重点推荐的各种资产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网上展示,同时每一周我们将定期从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最新的数据,更新资产市场的栏目,并对资产处置项目进行公示,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及时、高效、可靠的资产信息,使投资者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各个项目的运作状况,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和公开化。目前,华融网站已经成为公司市场营销的重要共聚合对外交流的一个便捷的渠道。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如何防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金融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如何使社会媒体和政府机关能够对我们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放心,我们想,除了我们的内部工作以外,除了我们提高人员的素质以外,从某种程度上讲,借助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最大的载体和手段。我们目前通过网站可以公开地、及时地来处置我们的不良资产,这要比我们单凭工作人员和债务人一对一的,口对口的进行谈判这一点要方便得多,公开得多,公正得多。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资产处置损失超过五百万人民币的处置项目,都要经过资产管理公司总部的资产处置委员会集体审核,为提高审核的效率,我们从前年开始开发了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的网上会议审查系统。这个系统简化了数据汇总和查询功能,在保证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使处置委员会委员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上网查询和各种项目,使资产处置委员会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满足了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的需要,截止今年8月份,我们利用该系统共召开各种会议125次,处置预案1086个,而在没有使用该系统的2000年,委员会仅召开会议47次。

  2001年初,华融公司与北京嘉德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了网上处置国有不良资产的合作协议,同年9月,在嘉德公司所属专业网站上,我们公司对一宗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成功拍卖,一次性回收现金215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网上高价拍卖国有不良资产的全国最新纪录。最近,我们又使用该系统的网络技术和设施,华融公司顺利地开展了全国性的资产联拍活动。

  信息化技术已经促成了华融公司在资产管理和处置的一系列创新,并将进一步促进华融公司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开展。

  3.信息化技术促进了华融公司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华融公司开发了知识管理系统,以解决信息化系统中人、信息、事件为线索,以实现信息沟通、知识共享和办公管理为目标,在办公应用方面突破了传统办公自动化的框架,完成了网上会议审议、人力资源管理、公文管理网上培训、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事务管理和电子邮件的开发和服务,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公文管理系统、在线交流、总裁在线和设备管理等服务,为公司员工提供了便捷的网上办公信息沟通环境。此外,为了配合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我们推出了项目审批公示及制度公示等内容,使项目管理和制度制定更加清晰、更加规范、更加合理和高效。目前公司的知识感觉系统已经成为公司的一个综合办公的平台。

  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华融公司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该系统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了员工管理、薪资福利管理、机构管理等功能,同时,还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方式的查询和统计。员工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了解本人的相关信息,如本人工资、福利等等。目前该系统在总部和30个办事处应用良好,推动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迈深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司知识管理系统的建成投产,不仅满足了传统意义上了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而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公司的信息沟通、知识共享和办公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互动、高效、便捷的特点。

  4.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

  网络安全是当今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挑战。华融公司信息化安全体系提供了对公司网络、应用系统及企业数据的安全防护,投产了身份认证、安全登陆、虚拟专用网、企业级防病毒等应用系统。通过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提高了网络访问的认证强度,华融公司的员工可以安全地利用互联网与公司建立VPN通道,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和维护公司信息资源及业务数据,为公司业务开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和经营的效率。

  总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华融公司已初步实现了办公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的网络化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虽然这些应用看起来非常简单和普通,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是我们认为与华融公司的业务紧密相结合,与华融公司所承担的重要的三项使命紧密相结合,为华融公司这一新的金融体系在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紧密相联系。因此从这个程度上讲,华融公司是推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二、华融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体会。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化产品简单的积累,而且是一个设计人员、技术、管理、决策等多个层面的完整体系,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和实现。同时,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泉源二指参与的互动过程,更为复杂的是企业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一个转变过程。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华融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将资深的信息化水平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有几点。

  1.合理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

  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确定分阶段实施要点,制定可量化的实施目标,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注重时效,信息化建设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实事求是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真正从中取得效益。同时要根据资深发展的需要,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对症下药,如果片面追求技术上的高水平和一步到位的信息化,而忽略了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就可能欲速则不达。

  我们公司成立之初,就及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纲要>>,<<华融公司信息化发展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华融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总的方针,明确了华融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阶段性计划规范开发,一体化实施。我们公司信息化建设不仅保证了公司的发展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供了适用工作发展的信息化产品,也确保了各信息化产品符合公司长远的规划。

  2.业务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的应用的集合。信息化产品要随着时间、地点、服务对象和应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一个新的金融企业而言,信息化的核心不能是要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资本回报率和防范风险,只有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信息化,才能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业务和技术的同步发展。

  华融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工作重点从成立之初的资产收购站向资产处置,并且逐步开展起各种投行业务,信息化产品始终与业务紧密结合,从债权收购软件到现在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随着业务的沾边和发展,不断提供着各种适用的工具产品,保证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模式相适应、相融合,正是这种技术与业务的同步发展,相互适应,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华融公司的高效运作。

  3.科学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的保障。

  建立和健全一套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和规范的标准是信息化取得成功的管见所在。我们公司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求每个信息化产品都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同时为配合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华融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系统运行机制及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保证了信息化产品在应用之初即能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了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有效使用。

  4.全员参与是信息化产品成败的一个根本因素。

  信息化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最终决定于人的因素。就华融公司而言,三千多人需要处理五千多亿不良资产,每个人都是信息化的研究者、使用者和管理者,这一点可能与其他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的区别。信息是靠人操作,信息的组织、管理靠人进行,信息建设维护升级改造都要靠企业自己的人员去做,这一点在华融公司特别突出。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包括人的思维、意识的信息化和知识、技能的信息化,大量的事实证明,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除了领导重视以外,企业全员参与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流产,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员工对这项工程的认识不够统一,思想不够统一,人员水平达不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或者员工不能适应信息化带来的管理的变革。华融公司始终坚持在信息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重视人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如华融知识管理系统在建设之初,就本着简单入手、逐步深入的思想,首先保证系统应用简单、便捷。充分考虑员工的传统习惯,使这套易学易学的综合办公平台很快在华融公司内部办公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公司还加强员工各个层面的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员工的信息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利用信息化工具工作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依托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化建设,华融公司近三年来,在资产处置速度、资产处置回收率、对外资产处置和业务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为信息化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体会到,也非常明白,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同时,我们是一个比较小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大哥单位有很多的、很大的差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进一步学习同行和朋友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来推动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我们将面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思想及其模式,结合华融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华融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加快华融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将信息化建设成为华融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华融公司在四千亿不良资产随着处置的推移,越来越少的同时,我们能够积累一套在管理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方面一支优良的队伍和产品。谢谢大家。

  光大银行副行长李子卿::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今天我想谈一谈对中国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一些看法。因为我们国家最近大家注意到,我们现在各银行到现在为止个人消费信贷总的贷款余额,资产这方面已经是达到了五千亿。光大银行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已经有了一百亿的个人消费信贷。在银行来说,个人消费信贷,个人资产业务这一块,在银行中的比重越来越多。过去银行主要是对公,对企业提供工商、融资、长期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现在不一样了,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越来越快。大家对个人征信、企业资信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银行业在抓紧建设这个系统。我是从一个商业银行的角度谈谈个人消费信贷引起的个人资信、个人信用这方面的看法。

  大家知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整个经济也像西方一样,很多东西都很多,有卖不出去的趋势,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正常的循环,现在比较鼓励进行消费。这样从生产变成真正的交换,实现分配,实现真正的价值,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国家比较鼓励消费。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比较活跃,现在各阶层的收入拉开了差距,所以说很多收入灵活性比较强,过去是固定死了,大家都挣56块钱,这方面已经比较活跃了。还有一个方面,国家最近几年的改革力度、房改、车改等一系列改革把一些很多东西转向了社会。在购房、买车的问题上,很多人没有那么多的积累,需要借助银行信誉来实现自己的消费目标。这方面也需要加大对银行信用的要求。

  新一代的年轻人工作环境比较好,收入比较高,这些同志对消费信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未来有保证收入的情况下,先提前购房、购车,也对各银行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面临这样的要求,银行一定要积极对社会的要求作出回应,银行这几年个人资产业务发展比较快,是银行一个突出的方面。可是社会信用如何做?怎么能保证银行的资产贷出去以后能够稳定地收回?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对社会信用,信用调查,信用的评估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现在银行一些传统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你买车,我们提供消费信贷,为了保证还款,把保险公司纳进来,缴纳保险费,如果不能还款,由保险公司进行还。这样对个人增加了压力,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估,根据个人的信用,根据未来的收入不同,提供不同的信用贷款,这样就提前实现目标,减轻负担。

  今天就此问题我谈一下看法。

  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首先企业合格人经济行为的信息汇集,必须把经济行为做一个汇总出来,提供有关部门进行查询,不是局部部分的,特别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应该是比较健全的。第二,企业和个人融资行为的信息汇总,向银行借了多少钱,还了多少,这种状况要如实披露和汇总。第三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信息汇集是全国唯一的,不能各地搞各地的,有的城市也在酝酿,上海搞了征信机构,北京也在搞,就跟信用卡似的,各地18个城市都在搞,现在又要合并,这方面带来的问题比较多,应该是唯一的。现在人员流动比较多,这几年在上海工作,过几年在北京,这种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应该是全国唯一的,而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如果是地区性的,势必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各地的资信行为不好评估,历史上的资信情况也不好评估,所以应该是全国唯一的,不是分割的,地区性的。

  另外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披露应该有标准和规范,这是特别重要的,特别是个人的消费,个人的一些资信,应该是带有隐私性的,不是随意都可以公布的,这样做也是对整个资信系统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危害。另外,企业和个人的资信应该及时更新,如果是唯一的,就比较容易能够及时更新,如果是分散的,就不容易及时更新。如果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信息就没有价值。相反,还能起到负作用,人家还款了,信息上没有记录。这对建立整个的社会信用是很有害的。我考察过欧洲国家,别的国家都是在一个国家建立一个两个集中的综合信用,当然有的国家比较小。像法国、英国这样的大国家,也都是集中式的,不是分散的。国内一说建征信,报纸上在不断谈,很多地区政府牵头建立各式各样的征信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走到这种路子上去,以后又是非常零乱的。现在的清算,银行间的卡信一样,又是比较混乱的。

  企业和个人自信的区别,企业是社会法人,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对社会影响巨大。企业和个人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企业的危害比较大。蓝田公司,有人披露以后,才发现借银行几十亿巨额资金,自有资产不是很多,把很多银行陷进去了,最大的银行是十几个亿。我们光大银行这样的也进去了一点,这样的社会影响比较大,必须要彻底披露,大家都知道才可以,逼迫企业应该很规范、负责任。最近美国也揭露了一些企业,危害非常大,和个人不一样。另外,企业的资信披露应该尽可能公开,企业规范,披露的信息该应该多一些,这个企业可以查询到哪家银行借款,有多少还了,目前欠款情况如何。第三,企业的资信包括银行借款、对外负债和欠款等等。不应该仅仅包括银行的借款,还包括对其他企业的欠款,这样才能防止企业不良行为,比如对社会的欺诈行为,把银行拖垮,产生社会上连带的债务链。第四,企业的风险评估,应该公布企业的风险情况,资金流动比率、速动率、债务状况、产品销售状况,这样才能有效监督企业,有效地让企业对社会负责任,否则,银行发现企业不好了,几千万,几个亿已经进去了,清偿的时候,资不抵债。各银行的资产坏帐,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银行的责任,都是企业恶意的欺诈行为,真是因为经济形势变化了,银行的借款还不了还好说,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资信状况不好,几本帐来回倒,对付银行,银行就陷进去了。

  私人信用带有隐私性,不能什么都公布,什么都可以查询到,这是不行的。对公尽可能披露,对私是有限的,有规范的。现在有的地方建立的征信企业,是政府牵头,把公安局、税务、工商等系统都放进去,等于每个人都建立一个黑档案,什么事情都可以查到,这就有点侵犯公民的自由了,这是非常有害的。我讲的观点是针对很多地区很多部门参与建设的情况,把很多人的情况调查得很清楚,我认为不合时宜。国外对个人资信专门有例子。我们国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要说明的是不能所有行为都进去,仅限于消费行为或经济行为。私人的经济行为的披露应该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还有,私人资信应仅公布其收入状况、银行借款状况,其他情况不宜公布。自己愿意填可以申报,不愿意,就不应该公布太多。

  第三方面,企业与私人的征信系统主要服务于银行。一是企业与私人征信系统服务对象应该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牵头,为了建设征信系统,动用各种力量来做一个全面的系统,就变成了慢慢的多目标,带来了很多不应该有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单一目标容易建设成功,多目标比较难,工商有工商的目标税务有税务的目标,公安部门有公安的目标,银行有银行的目标,其他一些部门都想通过这个系统来获取信息是不可能的,而且扯皮的多,根本建立不起来。大家都是金融圈的,可以回忆一下,金卡中心14个后来变成18个,不是银行的主意,是电子部的主意,14个城市,14个标准,做起来难度非常大。我们在进行联网的时候,14个城市14套标准,硬件投资不大,软件的投资不计其数。现在也是一样,三五年建不起来,银行又急需这些信用共享。这方面应该是单一目标的,不要多目标。各部门共建一定是失败的。失败的结果,花钱了,做不起来,各行又开始建自己的,建起来不通用,结果是重复投资。我们历史上的教训太多了。另外,银行是社会信用的中介机构,而不是别的实体,工商局或税务局做这个中介机构,这是不妥当的。第四个,银行是社会信息的信息汇集者,银行要发放信贷,要搜集信息,申报收入情况,纳税情况,申报资产情况,是不是有房产等等,银行应该是信息的汇总者,也是提供者,整个社会信用互相沟通的提供者。第五个,因钢应该是社会信用最大的受益者和使用者,银行一方面提供得比较规范,另外银行也是受益的。我知道银行客户在别的行贷款买了房子,到我这儿做汽车贷款,也有可能,或者做其他的消费信贷,或者将来发信用卡,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到两个行领信用卡都有可能,信息共享以后,有利于防范风险,银行是最大的使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并不是因为我是做银行的,我这么提,国外也主要是银行在做,其他的使用部门应该是比较少的,量也比较小,也是从属的使用,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我想阐述一个观点,应该是以银行为中心组织一个信用征信中心,银行使用,面如果太大,不好控制。上海市政府就抓过这个事情,市计委来做,对企业怎么样,可能单搞,不一定都搞在一起,这样银行的作用就没有了,乱七八糟了。

  第四方面,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与其他系统建设同步。房地产征信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查到房产登记状况,登记过户、抵押情况,应该能够有效查到。首先房地产征信系统要建立起来,他自己说房产没有抵押,我们也查不到,房产有时候是租的,有的是买的,有的是借的,不准确,所以各行业建立自己的系统,将来方便查询,这是对整个社会资信最大的贡献,不是建立一个整体。另外,企业和个人纳税情况也没有查询,纳税是收入的证明,收入越高,纳税越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家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盯得比较紧,纳税多寡说明收入的帐户,纳税越多,说明收入越多,资信越高,这样系统建立不起来,对其他的征信系统也不会正常运作。另外企业和个人保险信息查询系统,是否上保险了,如果上保险了,说明企业各方面正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资信情况。另外是工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企业有没有资信,是否在正常运作。我们在深圳有企业欠我们钱,但是我们找不到这个企业,但是每年都到工商管理局登记,也做年检,但是找不到人。这是一个缺口。企业也许在运作,也许没有运作,就是找不到他们。这样的系统你应该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来以后,个人征信、企业征信才能有效地运作起来。否则,查的都是空的,这个企业也借钱了,但是也不还你,你也找不到这个企业,但是,他们每年都注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应该有社会的相关系统做调查,当然犯罪记录也应该有,这样好查。

  第五方面,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最佳方案是集中式数据库。我们国家比较习惯于这一点,不做也罢,一做就一窝蜂,而且都想自己垄断,以此来谋取利益,特别是机关分流以后,很多人都想找题材做事,不做的时候大家不关心,一做就是一窝蜂,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的,信息最好是汇集和规范化,一致起来。当然一致起来最好的是通过银行来搜集,银行管理比较集中,全国就19家商业银行,把19家管住了,92家城市银行管住了,自然信息就比较整齐了,如果从企业征集就很难,没有很好的自律,拿不到。

  另外,这个系统的建设应该方便跨地区进行信息查询,很多有母公司,子公司,各地都有业务,所以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查询系统。另外,要建立集中式的,节省投资,维护成本比较低,如果是各地的,各有一帮人马,都不一致,成本比较高。各银行都在搞集中,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分散到集中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企业和个人资信的对外披露要规范、严肃,不能任何人都可以做,应该规定一个口,两个口,不是任何人都可查询,都可以对外公布,要建立有很多技巧,不能连续查询,不能一查能打印出几百个个人,几十个企业的资料来,随便公布,这也不行,这应该有法规上的规定,如果随手泄露别人的信息,应该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应该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另外,便于企业个人经济行为资信分析与评估。虽然企业搜集的信息一定方便于对个人的资信和行为进行评估和分析,这必须是要一致的,这样才可以。不能说资料不齐,不规范,有的要年龄,有的不要年龄,有的要婚否,有的不要,应该都一致,这样才能便于分析。国外有一个例子,人要结婚了,你的资信就好一点,如果未婚、单身资信就差,女性就比男性的资信高一点,都有规范。我们中国也跑不出这个圈来,也应该这么做。这样就比较规范,各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给不同的资信。光大评分可能是70分,可以给他贷款,也许别的银行是50分,就不给贷款,这是你自己的判断,但是信息的来源和披露应该是规范的。

  第六个方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计算机结构。要建立全国唯一的征信信息库,第二个建立1—2个异地灾备数据库,一定要方便查询、标准统一。第三个,各城市设置前置机与各个银行联接,不宜分散。我们国家的信息库建立两千万个企业的信息容量足以了,因为主要是一些比较大、有规模的企业,真正个人企业,小企业就不需要,直接进入个人系统就可以了。个人的信息库,建1—1.5亿足够了,不要想得太大,中国12亿人口,但是农民可以不要,城市人口中,也是少数人愿意信贷消费,多数人还是存款的。所以不要规划很多,其实有这么多就足够了。

  第七方面,企业私人征信系统的管理。最好为会员制,大家都加入,有义务有责任。银行是企业征信系统的基本会员,因为要提供信息,使用信息,银行是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另外,银行应该有偿提供信息,使用信息,各行不一样,工商和光大银行拥有的客户资源不一样,人家是上亿的客户,我们是几百万,这样提供的信息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要付钱,使用也要给钱。我们的定义比较窄,查询上付钱就会比较少,这样比较合理,才能有效运转。其他信用机构或组织为外围会员,如果有意做这方面工作的企业可以作为外围会员参加,不能绝对不能提供。像公安部门要查犯罪记录,查这个人的资料,也可以,但是只是外围会员,不是基本会员。信息的使用是有偿的,不是无偿的,这样才能使整个资信系统有效运转起来。

  我准备得不是很充足,我们光大银行也在大力开展私人资产业务,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和需求,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粗略的想法,跟大家进行交流,我的观点介绍就到此,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行长演讲的题目,我国银行的征信系统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题目,李行长在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面有请到会的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就这些问题向李行长提问。

  中国信用卡记者::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已经有一个很成熟的经验,您认为我国在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当中,如何来借鉴这些经验?另外对我国建立征信系统的法律环境建设您有什么想法?

  李子卿::国外一般是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由中央银行牵头的,搞社会的信用资料的评估和征信评估,都是以银行为成员行组建的,比如法国。还有一部分国家是完全商业的,从银行买资料,向社会提供服务,美国、爱尔兰等国是这样。我们国家最好以人民银行来牵头,各银行参加,提供一些信息,信息格式一定要标准,这样很容易汇集起来。我不太主张各个城市,各个所在地的人民银行一个一个搞,这样搞将来就没有办法了。北京现在有大量的务工人员特别是IT行业,50%来自外地,没有北京户口,办信用卡不给办,有一个人是昆明的,到一个大银行办信用卡,人家不给办,因为是外地身份证。如果是全国的征信系统,就无论户口所在地在哪里,房产、就业状况就可以查到了,就可以给信用卡了。所以第一是全国的,第二是以银行为中心。据说上海走得比较快,很多单位都参加了,其实就违背了这个目标,目标有点偏离了。另外,应该适当地做一些条例,人民银行应该公布一些条例,对个人征信、企业资信这方面,或者由国务院公布一些条例,明确进行公布。这样体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洪琦先生

  洪琦::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上午好!演讲之前,我先做一点声明,因为这个题目,数据集中与数据挖掘确实是现在金融信息业一个比较敏感的课题,而且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课题,可我不是一个电脑专家,对这一块的处理,有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今天电脑部的老总来了,最好这个课题是他讲。中国民生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四代综合系统这一代,可以说先走了一步,有些东西可以谈一点体会,有所借鉴。有技术性的问题,请我们的科技部的总经理来回答。

  先谈一下数据集中与数据挖掘,简单的理解,数据集中应该说各家银行人所共知,在许多的宣传,有很多的银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数据大集中,我们是前年的九月份定下来搞的,到去年的年底11月份,全行上线完毕,现在做数据大集中的后面一部分工作,是数据的挖掘、整合以及管理平台的系统的整合。这一块,现在进行的比较顺利,速度比较快。

  下面谈一下数据大集中的问题。简单的说,数据大集中是分布在各个网点的业务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业务相关的数据的处理以及采集,对客户的重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我们的决策有所帮助,加快决策的速度以及准确性。应该说,这项技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才在西方真正的探索。现在,国外有一些好的,象北美好一点的银行,在这一块发展的很快,一般在决策系统已经发展到智能型的。我曾经看过美国的芝加哥银行,他们好象是96年开始的这个系统,到现在为止,他们每个星期对我们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做一些决策和分层次,对银行的发展非常快。他们介绍,自从他们搞了第四代综合系统以后,业务翻了一翻,而且和其他的银行竞争中间,明显的感觉效益更高、决策能力强,而且决定得快,其他的行对这个反映并不敏感。现在他们对这个系统进行改造,对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进行改造,并且每天要对所有的客户的决策系统进行信息上的分析。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我们入世之后,跟国外的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竞争?可能我们是每个季度能够把各个分行的数据收集起来,并且进行粗泛的一些分析,做一些概念性的,或者大方向进行判断,每天对客户关系的分析并且作出准确的决策,指导它的营销和利润产生的模型和风险的调整,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竞争?如何提高我们在加入WTO以后,增加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支持上面,应该说已经到了非要改造我们传统的业务系统和技术系统的时候了。

  实际上,这个大集中,不仅仅是我们在技术系统的一个改造,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银行的整体的管理理念,整体的管理经营模式的彻底的再造。作为商业银行,我们实现科技大集中的话,有以下几方面的。

  第一,适应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刚刚谈到的国外的例子,谈到入世之后,我们的竞争的大背景下。显然,在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金融业普遍运用的情况下,使得国际金融业突破了地域、时间、空间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全面的掌握客户信息,及时为客户提供快捷、全方位的服务,就能赢得客户和市场。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银行的系统,原来是围绕着银行的业务处理,在设计自身的科技,后来发展比较好,以产品、设计、产品营销为中心的这种模式,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在服务理念上有更多的感想。现在是以客户关系为目标,来设计我们的业务系统,设计我们的营销系统,产品的创系统,最终是我们设计的第四代综合业务系统的一些东西,是这样的背景。

  这样的背景,体现了一个业务的个性化、也体现了整个运营中间的目标型和效益性。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内的商业银行,我们拓展业务,往往是传统的外延型的扩张,现在是在矛盾中间,尤其是新兴的商业银行对一些效益相对比较低一点的,或者是经济次发达的地区,是否要设网点,是否开展业务都发生了疑虑,因为我们对风险的管理,我们的信息收集不是很完整,效率比较低,管理上比较困难,对于客户的话,有感觉到有一些好的客户群,但是这些客户群,我们在设网点以后,如何分析这些客户群,找到他们的需求,提供一些适应他们的产品,这些目标性不强,所以感觉到心里没有底。外延扩张,我们感觉对这些稍微欠发达的地区有一些心理疑虑。但是,如果在第四代综合系统,就在数据大集中之后,我们对客户的分析、对风险管理、对信息的完整性,收集完整性,对决策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目标性的话,可以规避这些风险,抓住这些优质客户,照样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外延能够扩张起来,把我们的业务范围,在全国的范围更加扩大。当然这是基于新的平台上扩张我们的领域。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率,我们依靠内行的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营运效率和分配效率。原来在数据分离式的结构中间,所有的数据都是从底下,从分行、支行,逐步的一层一层的按着区县到上面汇总,最后上来的这些信息有时候是通过一些改造的,甚至信息上来以后比较缓慢,流失也比较多,而且有用的信可能在统计、挖掘中都不够,所以,这些信息仅仅是一个会计统计的概念,中间有用的信息比较少。还有就是分布在底下的信息收集的准确度有偏差,各个行不一样,有些行的网点特别多,特别大的行,真正收集起来的信息准确度偏差更大。一些行,总的来说,分支、网点比较少,效率还快一些,信息的准确性还强一些,这种情况下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是大集中上线以后,现在信息是从上往下走,我们的分支行要了解他们行的具体的业务,到总行采集数据,总行通过处理以后,给他们每笔业务的真实数据,并且给予指导,这样效率提高了,而且信息的准确度提高了,还有就是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大大的提高,使我们明显感觉到,今年在我们的业务的处理效益上,使我们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民生银行提出来一个口号“要低风险,高增长、高效益”,这个高增长,低风险,高效益,要达到,完全是靠中间的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支持,对我们风险信息的掌握程度。否则的话,管理跟不上的话,这种口号是很难实现的。

  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在大集中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步骤。所谓大集中内行上看,大集中是对我们资产类、负债类、中间业务类等会计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开发,让在各个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储蓄和管理,在财务组织和管理上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是一种分散的集中的运营模式和操作模式,确保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运营最大化,所以说,大集中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的技术支持水平。不仅仅是改造过程中间,我们也搞了一个大集中,就是把所有的全行的业务人员,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全部集中在总行,我们集中了一百多人,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全封闭的开发了一年,设计的部门是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部。大集中直接的成果,就是实现全行会计一本帐,本外币一体化,现在的组织机构设计的话,原来是分离的,现在也没有国际部,本外币都是合一的,而且公司币、个人币和外币全部合一,而且统一了财务处理,现在行政财务处理全部是总行。对于后台的监督也是集中,对于每笔业务都是集中,并且实时资金的实时进帐,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我们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推出了一系列产品,这是基于我们总行对客户信息的直接掌握,在我们的公司个人业务部,直接掌握信息以后,进行一些创新,所以,总行给分支机构实现了强大的技术管理创新的平台。其实,各个网点逐步逐步从分离式的单兵作战的分离式的结构,慢慢的转化成营销的一个环节,分行的职能在转化,总行的职能在加强,逐步形成了我们的管理体系,原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条条为主的管理体系。包括个人业务、公司业务,条条的管理为主,并且形成国外的矩阵式管理体系。我们明显感觉到,大集中以后,信息财务我们的管理体系在转变,我们的流程在转变,理念也逐步的在转变。

  所以说,大集中最终的目的,一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分析和评价,切实明确的市场和拓展方向,寻求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这种竞争过程中,其实我们的客户,现在的客户服务,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比较浅化,无非就是贷款,了不起的话,搞一些其他的业务,比如说信用证等等,其实客户的需求非常多,我们在和客户分析过程中间,现在国内的客户需求比较简单,无非是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无非在资金运作的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些信息,只要是为客户掌握以后,切入很容易。我我国外的一些商业银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无非是这几个方。

  这样,使我们在银行的竞争过程中间,在替客户服务中,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酒精含量比较高的服务的客户关系,以前是人情,互相之间拉一些关系,喝酒,处理人际关系,现在是走服务的态度,满足客户需求,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是一种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和技术支持,使我们的营销队伍能够得到新型的改造。原来的营销队伍是你有多少队伍和客户,现在招收人员,聘用人员,对人员的培训,这种观念的改变,需要的素质比较高,分析能力比较强,掌握现代的工程的技术,掌握科技的技术,专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这样对队伍的整合,人才的需求来说,实际上比原来大得多,使我们在竞争过程中间,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进入了新的领域。

  第二,通过银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银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我简单的谈一点体会,作为商业银行,原来我们并没有把各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单位成本和效益能够计算一个投入产出,因为我们在会计体系,在管理会计体系上,各个银行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内部一锅煮,各个部门挣多少钱不知道,国际业务挣多少钱不知道,最大价值客户是多少不知道,都不清楚。在不清楚的前提下,决策是盲目的,只是看到公司业务这一块,现在增长速度慢了,抓业务,个人业务有所停滞就抓一下。到底哪一块是挣钱的,到底哪些客户是挣钱的,到底运作的效率怎么样?银行的资源怎么样在客户中间分配,哪一些是重点,哪一些是次要的,哪一些是放在后面逐步开发的,哪些是潜在的客户,都不清楚。通过这种数据集中和分析,我们对这些逐步的初步理清思路,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实际上,我们在过去,在成本效益这一块,都不清楚,没有分类,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是无用功。百分之四五十的工作白做。

  第三,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实时跟踪和检测,化解和防范各种风险。我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各个分行和部门之间是割断的,一个部门有多种业务,有储蓄业务、结算业务、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尤其是大的集团性的公司,上海有点、北京有点、深圳有点,这些点在数据不集中的时候,有时候在贷款受信的过程中间都重叠,你对他受信,我对他受信,最后一加非常多,我们总行评审的时候还是集团式的,其中底下做的很多,因为这些业务是分开的,所以就难以把握。而数据集中以后,基本上这些分支机构,全部在总行,相当于一个帐户一样,这些信息全部收集起来,立刻知道综合的受信是多少,而且和别的银行的业务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对风险可以实时的跟踪和把握。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采取多个城市,设立多个分支机构,以集团的名义来贷,贷完以后打到各个分支机构,让你感觉实力很强,他到别的银行贷款,说资产规模的时候,不说这单,就造成了假象,信息不对称。所以说,我们在数据集中以后,对风险管理这一块,我们的体会还是很深的。现在信用评审体系,为什么改造成了一个独立的评审体系,由总行直接来管理,现在对底下16个分行中间,基本上只有一半是给予授权,这一半给予授权,也是总行派专员直管,其他的全是总行统管,所以这样的信息才有效,否则的话,风险的管理不具有效益。

  第四,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刚刚在过程中间已经谈了很多,我只谈一个问题,我们感觉到信息开发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现在很多行在做大集中,就是综合业务系统的时候,一般找一些咨询公司做。很多咨询公司,国外的一些咨询公司,给你介绍的都是很庞大的、很完善的,介绍的都是顶尖的业务系统。但是,你要知道,他们的背景和我们的背景完全是两回事,从它的整体的管理模式来说,他也经历了内部管理系统、产品为主的开发系统,最终才走到客户关系为目标的系统。这个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他们是有这个基础的,他们的客户关系的系统,数据的采集来源,有社会上的信息系统,而且银行的信息系统和自身数据的积累,都是很完整和庞大的。作为我们来说,我们的社会变革二十年来非常之多,历史数据的可比性非常大,而且我们对以前数据的分析不是很重视,所以积累的数据,可用的一些数据要经过大量的复杂的处理,才可以使用,并且外围的一些信息,我们的信息采集系统还没有建立,对客户的信息并不完整的时候,利用他们的信息分析模型只能是数据流失。但是他们的管理模式,他们的数据的分析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就是说信息的本土化,不要花很多钱办冤枉事,在信息开发这件事情上是这样。我们和国外的资信的机构沟通的时候,他们有同样的想法,并且他们提醒我们,国内的一些银行,想一次性把它和国际完全接轨,成为国际上顶尖的数据支持系统,应该说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我提醒大家,在数据开发、数据管理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

  第五,数据挖掘。我简单的说一下,因为数据挖掘包括数据集中、信息获得和分析决策三个方面。我谈一下第三方面,数据挖掘一般的系统分九个步骤,一个就是既定的目标的确定、就是银行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第二数据源的确定、第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筛选、数据质量的检测、数据的转换、数据挖掘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的推荐。

  下面,数据的方法,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目标的销售,主要是确定目标客户,有目的的进行销售,而不是盲目的。第二,风险的分析,这些模型,主要是有四个模型,第一是审批模型、行为模型、预期模型和破产模型,而且适用于市场程度比较高的。第三是客户利用贡献性模型,主要是二八开,2O%的客户。第四方面是银行关键性的经营目标。第五,主要是客户的潜在价值。第六是数据分析,主要是四句话,数据是基础,信息是核心,决策是关键,效益是目标。

  金融电脑记者::你讲到数据集中之后是数据挖掘和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想知道,经过一个怎样的进程,基于数据集中之下的有效的客户信息才被银行充分的利用?

  洪琦:数据集中以后,什么叫有效的信息?关键在于你的目标性,银行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个人业务,公司业务,这些业务信息定位,比如说我要定位的是一种在市场利率放开的情况下,定位是承受的40%的风险,效益达到50%-60%的汇报,这样的比率的情况下,我去分析,哪一类客户是我需要的,这个客户给我提供的产品和回报,以及营销的成本,计算过程中间,以及我的风险,除了风险至于,我们有一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根据目标来做的,符合这些参数的,属于我营销的对象,我把这些产品交叉的销售给他。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第三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专题
 相关链接
Paul Whittard:信息影像
郭为:信息技术的服务金融
戴伟升:未来银行信息化的基础
黎江: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万建华:加快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 推动金融信息化发展
唐建邦:数据集中与中国银行业信息化
张衢:加快信息运用 推进银行管理信息化
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为大会致辞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发短信不仅获积分,还能拿大奖!
短信服务推荐
  20万天南海北帅哥美眉的超级社区!保密手机号码,速配帮你找到趣味相投的他/她!
手机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卡
[Enya] Only time
[陈冠希] 爱没有罪
[徐怀钰] 天使
[Twins ] 友谊第一
更多>>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招生 
   时尚前沿 升值地段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轻轻松松治糖尿
   奔驰专营中星创业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游山玩水赢大奖!
:淄博腰腿痛专科
:服装艺术学院招生
:深职院语言培训
:吃月饼,中大奖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