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良
区域特色经济在浙江的县(市)域经济中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支柱,在整个浙江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加入WTO以后,浙江的区域特色经济将以何种方式融入国际经济?将以怎样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如果有朝一日某块产业突然消失了,它将给区域留下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谈四点想法:
一、以本地化应对国际分工
WTO背景下的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是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标志的全球化:另一方则是以特定的地理边境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本地化。这对矛盾运动的本质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即以什么方式融入全球经济?是丧失自我的完全融入?还是保持个性、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优势融入?――成功的区域都选择后者。
但是,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成功的区域与成功企业一样,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自己所拥有的、别人难以模仿的优势。生产活动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地方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这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同时,本地企业家的培育和新企业的繁衍也极大地依赖于本地化的产业氛围。
对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延伸思考:假如某地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朝一日消失了,它将给区域留下什么?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个答案:首先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这是新一轮创业的物质基础,但这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它表现为产业氛围、产业理念、产业思想、产业精神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这是建立在产业文化基础上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才是本地化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为它是新一轮创新的源泉。试想一下,假如大唐袜业没有了,大唐人还会回到从前那样去从事耕作吗?即便如此,他们还会以原来的方式去从事耕作吗?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的组织创新首先就是通过本地化积累社会资本,培育产业文化,逐步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的发展是在产业的兴亡中实现的,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在产业的兴亡中积累的,本地化的产业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力,才是应对全球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以产业区理念配置区域资源
区域特色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强调的是要素在空间的集聚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所谓“区域”指的就是这个空间,它是相对于产业而言的,是由市场行为决定的。但是在产业组织的实际运作中,除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外,我们会更多地碰到另一个空间概念,那就是“行政区”,这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物,是由政府行为决定的。
行政区划对于产业区的发展而言,是既促进又制约。随着区域特色经济的日益发展壮大,许多产业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行政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市场行为)与行政管理(政府行为)之间将不可避免出现磨擦,行政区对产业区发展的制约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在行政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阻碍产业区内要素的流动(特别是跨行政区的流动),进而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行政区的介入和行政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尤其是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上存在的弊端),产业内部的某些市场行为会人为地演变成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竞争秩序可能遭致破坏,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用基础设施)将大量增加,产业区将被行政区人为地加以分割,其后果在很多情况下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策划区域特色经济组织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重产业组织的空间关系处理,尤其要确立一个基本的理念,那就是以产业区理念配置区域资源,以产业区统领行政区划调整,在考虑到地理相近、人缘相通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产业相融。要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理性地处理好城市化、现代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性和强制性,以产业发展规划统领区域其它规划,以产业集聚带动区域内其它要素的集聚,逐步实现由产业核心竞争力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以系统化提升产业链的内部运作
正如前文所阐述的那样,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单个企业或某个环节,而在于产业内部形成的网络结构和有机系统,在于那条完整的、很难复制的产业链。因此,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使其更加系统化,是区域特色经济组织创新的当然选择。
首先,要完善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减少产业内耗,防止无序竞争。同大唐袜业一样,一般的区域特色经济大多会经历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当它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内部为争夺生存空间,便先以价格、继而以质量为代价展开无序乃至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无论对产业整体,还是业内个体,带来的都将是无情的伤害,这也是区域特色经济产业组织当中的一大共性缺陷,它严重影响了生产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健全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通过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规则,统一质量标准,对一些主要产品的价格进行协商和协调,并和政府有关部门一道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提高区域产品的质量、档次和信誉。如果在某些产业内依靠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协会的确有困难,可先由政府牵头,逐步向民间性、自律性组织过渡。
其次,要完善生产系统的内部结构,确保产业链运作的经济顺畅。“经济”相对于“浪费”,表现为某些环节的投资过度和生产过剩,由此导致在这一环节上的竞争激烈乃至无序。“顺畅”相对于瓶颈制约,表现为某些环节的投资和生产不足,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这两者在通常情况会呈现规律性的表现,即高效环节往往过剩,低效环节往往不足。尽管这是市场行为的规律所致,但从产业的有效组织这一角度看,作为行业协会(包括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一方面,要加强对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效监测,及时发布信息,从宏观上对产业各环节的投资和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减少个体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地营销、科技、管理、政策等柔性生产要素的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加强对生产系统内各环节的调控,配之以项目、土地、税收、用电等要素投入的调节,使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保持相对的经济和顺畅。
第三,要强化关键环节,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产业核心。
从产业提升的角度看,我们最终所要拥有的或许并非整个产业,而是产业中一个“高地”,一个“制高点”,或某个足以牵动整个产业的战略环节。按照这一思路,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组织创新就极有可能以“价值链”取代“产业链”,那些为产业创造优势价值的环节就是产业的关键所在或战略要点,也是产业的核心。因此,如何认准和强化产业内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特色组织创新和整体提升的核心所在。尽管不同的区域和产业有其不同的关键环节和战略选择,但有些要素由于其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而被认同为共性的战略要素,如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品牌效应、营销系统、诚信原则等,因此,结合本地产业的实际,有选择、前瞻性地加以强化,将极有可能把产业带入一种新的境界。
四、增强区域的创新功能,积极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依照新产业区理论的原理和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区发展实践来看,积极营造区域内企业诞生、成长和创新的环境,不断推进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本地企业及迁入企业在本地创新网络中的根植,增强网络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失为一条成功的经验。
对区域来说,创新网络构建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而实现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功能发挥,关键是发挥组成创新网络的各个节点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以市场目标重塑政府行为。坚持理性原则,按规律办事,按规则办事;坚持合理定位,以产业的思维和操作作为基本平台,实现效应与效益的最佳统一;坚持政策导向,面向产业,突出强势要素,有利集聚,鼓励创新;坚持适时推动,做业内想做而做不成的事,为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的软硬环境。其次,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面各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问题,把服务内容做专、做精、做优;同时,要尽快建立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兴办科技型小企业或与产业区合作;设立专门的技术转让机构和场所,促进技术转让的真正实现,从而不断推进企业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第三,要大力发展产业文化。营造区域内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环境,形成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肥沃土壤。(作者:中共浙江诸暨市委宣传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