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赵晓/文
继美国、日本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全球最快。其中,1985年-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 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
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所占的份额相比,中国的差距非常明显。且即使可以保持以往的赶超速度,中国也需要20年才能赶上现在日本在世界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需要40年才能赶上美国在世界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因此,中国实际上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甚至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
如果把中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日本加起来,其占世界制造业份额的比重高达31.4%,超过北美和西欧,称之为“世界工厂”或许还有几分合适,而中国充其量是在其中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工业中心的角色。
除了规模不够,中国离“世界工厂”距离遥远的理由还在于: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反映出整体实力相去甚远。比如在整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元人民币。
二是技术水平低下。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此外,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据统计,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每年尚需进口700-800余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
资料显示,中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此外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还体现在扩散性弱,同其他产业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作用不显著等。
三是中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1999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我国目前甚至还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因此,比较清楚的一点是,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目前主要是在某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第一名。但即使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部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则要依赖日本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供应链管理方式较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
最后,中国究竟要不要成为“世界工厂”?政府应不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等加以推进?笔者的看法是,顺其自然是最高的智慧,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只要中国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哪怕是通过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都同样是值得努力和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