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蒋以任在近日开幕的“新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层研讨会”上指出,上海已进入从中国内地金融中心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时期。
蒋以任说,经过十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上海确立内地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金融业目前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一、二、三”产业的比重2000年已达1.8?48?50.2,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由“八五 ”期末的10%升至2000年的15.2%。
蒋以任表示,上海的金融市场已形成多元化、体系化格局,上海已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目前,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基本建成。他说,上海的金融开放居中国之首,到目前为止,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总资产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五成,世界前50位的大银行中有20多家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沪外资证券代表处有42家,外资保险公司14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也都超过了半数。
蒋以任指出,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后,下一步将继续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从内地金融中心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内上海金融率先开放的先发效应,进一步强化其内地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推进上海金融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则表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个以中国的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目前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吴晓灵认为,上海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也已具备全国性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为其向国际金融中心过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上海还具有地缘与历史优势、经济优势、体制优势及金融基础设施优势。
吴晓灵指出,目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体制难点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上,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立足于制度创新。首先,要大力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适度提高汇率弹性、推动资本账户可兑换。这些问题不解决,市场就无法真正发育,国际资金资源的流动就无法畅通,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次,要促进基础设施与国际的接轨,包括中介机构的数量和服务水平、监管水平、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接轨。创造这些条件,既要靠上海的努力,更要靠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市场报》 (2002年09月12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