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涉及数千上万亿资产的资源整合正在"万业之本"的金融业急急动作着,哗哗作响的洗牌声都唱着"同一首歌"----金融控股公司。近来,人们的目光都被即将成立的中信控股公司吸引,对于这个在中信内部被称作"金融控股"的机构即将翻出的新招牌,眼热的不仅是光大、平安等早就具备金融控股雏形的集团,事实上,在探索这一新的组织形式的过程中,各路人马纷纷摩拳擦掌,同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种模式也开始浮现在人们面前。
五支力量加入竞赛
在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既能发挥金融企业集团综合经营的优势,又能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形成"防火墙",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是我国金融业开展经营创新的合理选择之一,因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去年年底以来,有关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消息不时传出。在这场角逐比拼的金融竞赛中,五路人马的身影清晰可见。
中央级金融机构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方面既起了个大早又赶上了早集。除了正在组建中的中信控股已经有了眉目之外,像光大这样的金融集团也在加紧构建规范的控股公司。光大经过不断收购扩张,如今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光大系",如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参股申万证券、南方证券、控股3家香港上市公司,并与外资合资成立了两家人寿保险公司。据2000年底的统计,光大集团总资产2300亿元,90%以上为金融资产。在2001年底于上海召开的年度工作会上,董事长王明权给光大未来的发展模式定下了基调:"光大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规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
尽管没有得到监管层的首肯,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克隆"的热情。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早已绘就各自金融控股公司的蓝图,一刻不停行动着;实力较弱的湖南今年初也由省政府牵头,并搭建专门的班子,雄心勃勃要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从北京看,首创集团今年4月2日成立的注册资金8亿元人民币的首创国际证融投资公司,将成为整合首创金融业务的平台。按照这一思路,首创旗下涉及金融业务的公司股权将直接移交或者划拨给该公司,其中包括首创证券、佛山证券、银华基金以及担保、资产管理公司等公司。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同时有两家集团提出了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计划。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改制而成的上海国际集团,其成立本身就是为了发展成一个地方性的金融控股集团。总资产已增至300亿港元、作为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和市府海外窗口公司的上海实业,也正在着力构建创投基金、证券基金和投资银行三个平台,筹建上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出于产融结合的考虑,以海尔、宝钢、鲁能集团、中远集团等大型国企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也抓住机会纷纷介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积极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构架。海尔集团在这方面的手笔似乎是最大的:入主青岛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和人寿保险合资公司,海尔金融已见雏形。
夹击之下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加紧了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步伐。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和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建行拥有42.5%的控股权,该公司已经为中国电信、北京控股等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完成推荐和承销工作,并取得内地A股的承销权;中国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擅长投资银行业务的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合作建立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银行在英国设立进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中银国际,实现业务的国际化等。
在利益原动力的驱使下,一批民营资本如新希望、东方集团、德隆等也在奋力打拼,为自己争得一片天地。经过资本市场几年的苦心"布局",德隆正在构筑起其庞大的"金融帝国",相继控股两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两家信托投资公司、参股3家证券公司和参股深发展,并计划发起组建保险公司。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托业分业经营、清理整顿中,有相当部份合并组建新的证券公司,新组建的证券公司和保留下来的信托公司交叉持股成为新的趋势。为此,有关人士预言,在《信托法》颁布实施、信托业迎来发展春天的今天,以信托公司或者信托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资本市场新兴的机构群。
类型模式各不同
巴塞尔委员会文件给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定义是,"在同一控制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我国现在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在往这个标准靠拢,但由于受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核心公司业务背景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各方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选择上也各有不同。
湘财证券研发中心戴君说,从业务上看,金融控股公司一般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经营性控股公司两种类型。纯粹控股公司的设立目的只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从事股权投资收益活动。而经营性控股公司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有关专家介绍说,正在组建的地方背景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多属此类。
此外,从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上看,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选择有松散式和集中型两种,这些模式的选择依赖于金融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松散模式中,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相互之间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协议,如交叉销售协议等,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金融集团多采用此模式。这方面,产业资本介入下的金融控股集团大多属于这种模式。
像中信、光大、平安等集中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间设一行政中心,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结构。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进行业务渗透。
产权改革是道坎
整合也好,模式也罢,透过热热闹闹的现象,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模式的选择固然重要,实质性的产权改革才是要害,应对现有体制和产权进行改革,换汤更要换药。否则规模即使再大,也只是"食草恐龙",无法抵挡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食肉恐龙"。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尽管股份制金融企业试图突围,但"国有病"依然故我。他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病源有三:首先是金融国有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支配权,任何市场化的改革都意味着这种支配权的弱化,这是金融改革步履蹒跚的关键。其次是国有金融迟迟不触动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从政企分开,到承包制,到股份化,到脱困攻坚,到欢迎外资并购,走得已经比较远了,而金融业的改革连第一步都迟迟没有迈出,其现状注定了金融改革将是任重而道远。最后,四大国有银行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股份制金融机构的金融控股化,既不是国有金融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也远离了金融业的对内准入这个主线,因此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前行虽有所触动,却未触及金融体系改革滞后的"硬核"。
钟伟说:"我们只能指望,金融控股浪潮慢慢波及开来,有更深远的影响,例如对分业框架或金融的对内准入能否有所触动?毕竟金融控股浪潮使得原本极其单一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了,使得原本银行吃商业银行的蛋糕,券商吃资本市场的蛋糕和保险公司吃保险这一块蛋糕的"地盘金融"被打破了,业务的交叉渗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金融创新和竞争。但需要预警的是,如果金融改革不触动产权,那么这些国家兜底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叫做银行还是金融集团,一定会在表面化的创新后,走到恶性竞争却无败者出局的惨烈状况。"
事实上,管理层也已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今年5月底的一场研讨会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入世的挑战。她说,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产权改革要分三步走,将银行首先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逐步改组为股份公司,然后创造条件改组为上市公司。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记者 莫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