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波
当今世界流行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中国正发生什么,也就等于一无所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经济地位和影响明显扩大,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许多关于中国的言论带有神话的成分,“中国将要主导世界”、“中国威胁论”、“全球制造业中心”、“世界工厂”等说法言过其实。
根据高盛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过去30年中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从1970年的2%上升至2001年的3.5%左右,反观亚洲7国在这个指标上增长了5倍,日本更实现了10倍的惊人增幅,相比起来,中国的增幅比较逊色。
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2万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100亿美元,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依然只有日本的1/4,但中国的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中国即使在亚洲也没有居于主导地位,更谈不上什么“威胁”。然而,高盛的研究报告有个重要的结论:“‘中国故事’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总体的经济转型。”
高盛的这份研究报告并没有展开对中国转型过程及其具体成就的分析,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中国最近2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在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完成的,忽视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在过去30多年的跨度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没有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曾经表现得那样耀眼。但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能够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却是绝无仅有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神话”。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俄罗斯在最近的3年经济才有所起色,相比之下,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了“渐进改革”的成功典范。
中国在过去20多年的增长的确值得骄傲,但中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伴随赤字增加、坏账增多以及失业等矛盾的加剧。成就与矛盾相抵,我们在物质层面取得的成就算不上伟大。
经济学家受新古典分析方法的影响,往往关注于GDP的边际增长,中国经济真正的奇迹不是每年发生的GDP增长,而是无形的制度变迁。与统计数字相比,这些进步体现在规则、习惯乃至意识形态的改变,虽然无法量化,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质变,其意义也超过了经济学的范畴,具有更深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含义。
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人常常惊讶于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前些天我接待过一位第一次来中国旅游的美国教授,他对中国的上网速度接近于美国惊讶不已,他年仅8岁的女儿更是语出惊人:“这是北京吗?这简直是美国的另一座城市。”对于这些外国人来说,中国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和想象中的差距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中国人内在思想观念以及制度规则的变化大概只有亲历改革的中国人自己才有切身体验。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人们懒散呆板甚至愚蠢,如今蓬勃向上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务实的企业家精神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市场无形之手正在驱动每个人发挥自身能力和才智,中国人正在变得聪明能干。这些变化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制度规则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分配结果,使得中国强大的主要力量不是中国现有的物质财富,而是制度带来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
一个国家可以失去其物质财富,但只要人力资本和制度健在,就很容易恢复。
战后日本和德国劫后余生,迅速恢复了国家竞争力。中国20多年的改革是非国有经济不断扩大,国有经济萎缩和逐步退出的过程,体制内靠政府保护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小,而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制外经济成分日益壮大。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积累的深层矛盾还有不少,突出的是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改革,赤字、坏账和失业问题加重了经济增长的负担,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相比,这些包袱算不了什么。
中国刚刚入世只有半年多的时间,经济增长已经“出乎意料”,由于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中国经济最近一年的制度变迁呈明显加快的趋势,这从许多旧的制度废除和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可见一斑。虽然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远没有完成,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希望的国家,这些潜力随外资的大量涌入正在变为现实。入世之后,中国的改革已经越过了一个临界点,具有了不可逆的特征,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是中国的世界。入世也许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重大的成就,尽管这一成就是建立在以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
好的制度是财富不断的源泉,迄今为止,中国人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制度上的进步,新的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刚刚开始,中国神话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只要制度继续向好,中国让世界震惊的日子还在后头。
(本栏作者为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5F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