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成为税收征管盲点
一位最近刚刚参加过有关偷漏税现象研讨会的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感慨地谈道,目前个人收入中的大量灰色收入,已经成为税收监管过程中最难以控制的流失源。
海淀区地税局有关负责人曾举例说,每年的寒暑假是中小学教师家教代课的旺季,按 一般行情小学老师的代课费用是每节课50元左右,中学教师的代课费达到了每节课上百元。一位暑期给10个学生代课的教师收入就有可能超过万元。但是这些收费全部是一对一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和监控。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直言不讳地说,我也有过漏税的情况。现在人们的计划外收入太多了,按单位正常的工资单,研究人员的平均工资只有每月1000多元,但是目前教授外出授课的市场行情是一次课1000元,有些律考方面的辅导班一次课的授课费已经达到上万元。这些授课费是税前款还是税后款给钱者不说,收钱者基本也心照不宣地不问。
还有人士指出,文体明星的偷漏税行为从刘晓庆案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际上一些腐败官员收受贿赂巨额财产来路不明,权威医生多处兼职“手术刀走穴”,画家、书法家在家里卖画等等各行各业的灰色收入,正成为税款流失的“主渠道”。
张志坚主任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而我们的税收立法和执法手段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税收监管缺乏常规性的有效的监管措施。
执法力度不够使税法成了“软柿子”
刘俊海教授对此的看法是,由于各级税务机关存在人力、财力不充分,执法手段落后等客观原因,远远不能适应对十几亿纳税人和潜在纳税人收入和纳税情况的监控。
此外,虽然刑法中有关于偷漏税到一定数额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偷漏税行为的追究却远远低于对诈骗、偷盗等犯罪行为的追究。现实中偷漏税行为非常普遍,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却非常少。这使得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偷点税被查到后顶多再补交,没什么更多的麻烦,所以造成税款在这种侥幸心理中流失。刘晓庆案发后,各地都出现了补交税款热的现象,实际上就是过去执法力度不够的一种折射。
刘教授说,法律制裁不光有制裁的功能,还有非常大的教育功能,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系统的执法机制,也是堵上偷漏税黑洞的有效措施。
权利义务不明确纳税多少没感觉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有26.9%的未足额纳税者表示即使缴税也未必能享受应有的权利。一位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职员也谈道,单位每月代扣了多少税金只是工资条上有个数字,税务机关没有任何凭证,到了退休,一辈子给国家纳了多少税,做了多大贡献自己都不知道。
刘俊海教授说,这也确实是影响纳税人纳税的原因之一。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纳税人享有要求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情况保密的权利以及申请依法减免税款权,还有对税务机关非法行为的陈述权、申辩权,对税务机关的罚款有申请行政复议权、诉讼权,要求国家赔偿权。
刘教授介绍,在国外有将纳税人的税款按一定比例记入纳税人的个人退休金帐号的做法,很多国家还都采取个人所得税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做法,缴的税越多,享受社会福利就越大,促进人们依法纳税的积极性。我们也应该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对纳税人的认同感,对于纳税大户在户口准入、加入社会团体等方面,给予优待和鼓励。
公共服务产品有缺陷使纳税人心理不平衡
刘海年教授在分析税款流失黑洞时认为,一些政府官员腐败、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缺陷,一些财产归属不清,也造成了纳税人心理不平衡,不愿纳税。
刘俊海教授说,按照税收原理,纳税人纳税不仅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纳税人得到的回报还体现在其使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了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在我国目前不仅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没有形成,政府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也没有完全形成。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在国外,公民开车在路上碰到突然没油了的情况,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路上的交通警去帮助买些汽油回来,警察也会非常自觉地帮忙,纳税人的主人感非常强。而我们国家目前公务员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还有待加强,有些执法行为还不透明,一些腐败分子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存在,这就会使有些纳税人自觉不自觉地发出疑问,我是纳税人,或是纳税大户,但是我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呢?我纳的税是不是装进了哪个贪官的腰包呢?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检察日报的一篇报道也提到,有的私企老板质疑目前披露“富人逃税”的一些报道说,一个国企的领导,按照规定,可以让企业给他配备一辆奥迪车,费用都算企业的运营成本。那么私营企业家因工作需要给自己配备一辆车,为什么却不能算进公司的营运成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