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存款的比例,但其所缴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一位“富人”这样说:财富超过一定程度后,必然社会化,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对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拉大,其实我们也十分不安,有恒产者有恒心嘛。
专项治理
因为个税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平,最大的公平是机会均等
富人逃税并不是什么新动向。据有关方面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但其所缴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富人逃税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有人把这个现象概括为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却管不住新兴贵族”。富人大量逃税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巨额损失,还使得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完全失效,富人更富,导致了“逆向调节”的后果,贫富差距由此进一步拉大。不难看出,让富人足额纳税不仅事关公平,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认为:“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劫贫帮富’的嫌疑,影响了社会安定,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应实行结构性调节税收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大幅提高对高收入者的课税率。”
最近国税总局和公安部联手组织大规模的专项治理,矛头直指四大重点对象,其中,高收入阶层偷税、逃税的违法犯罪行为赫然在目,已经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违法行为并列。这个活动将持续6个月。
面对由刘晓庆引发出的中国“查税风暴”,有人在担心,是否会引发公众普遍的“仇富心理”?有人开始呼唤“给财富一点空间”。
对于这次大规模的专项治理,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桓表示,首先,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尤其是对一些确实有偷税行为的人,更应当严加监管。因为个税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平,最大的公平是机会均等。横向的公平是人人机会均等,纵向公平是不平等的能力的人收入水平也不相同。税制要解决这两个方向的公平。同时,又要解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
有钱没错
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不可否认的是,舆论已经给富人带来压力。几位民营企业老板向记者袒露了自己的担心,“现在的查税风暴让人感到做富人挺难。尽管我们是依法纳税的,但别人看我们恐怕都觉得有问题。大家会不会先入为主地觉得我们都是奸商呢?”
税务部门有关人士对这种担心表示,法律同样会给富人或者名人公正。
首都经贸大学一位税收专家这样给记者分析,“严格监控富人纳税说明了税源监控是不滞后的,但仇富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按劳分配、劳动致富是国家鼓励的,富裕本身没有错,逃税才是过错。”——
刘桓教授分析认为,目前,绝对公平已经被打破,但遗憾的是,人们大锅饭的意识还没有彻底根除。仇富是不健康的。人们不能赋予个人所得税太多的功能,因为税收是双刃剑,如果税率过高,征收不合理,确实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而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认为税制是杀富济贫也是不对的。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人的创造性和劳动的积极性。
贫富差距
“输血”不是脱贫的最佳方式,调节贫富差距要另辟蹊径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主任郝如玉教授认为,在调节贫富之间差距的时候,发达国家主要使用教育这个工具,这是需要我们认识和研究的。给穷人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就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穷人的地位。最近,国际上有个研讨会,专门研究用教育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值得关注。
教授税法很多年的钱晟说:“中国个税法诞生22年了,当前,无论纳税人数还是纳税额,情况都有了很大变化。可是,税务机关的征管观念和手段都没有跟上。”
她认为,个税法的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财产申报制和它背后的财产评估制度等,都是税务机关“生命中不能承担之重”。
胡鞍钢认为,在许多征税办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提高服务,减少手续,培育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成为热点,恰恰说明了中国正走在建立依法纳税的路上。”
刘桓教授表示,要想解决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还需要整体税制互相配合,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要把眼光主要盯在个人所得税上,在我们税制设计当中,应当有这样一种税收,不仅仅鼓励他收入,但同时要区分他不同的支出,凡有利于社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支出,就应当用税收的减和免去鼓励它。如果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如穷奢极侈的高消费等,就应当通过消费税等办法去抑制它。
专家解释,正是因为中国现金交易流量大、信用制度不健全等现状,所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不是最大的税种。第一大税是增值税,它占到我们国家税收比重的40%左右。第二大税是企业所得税,第三大税是营业税,第四才是个人所得税。
记者发现,专家大多不认为单纯依靠富人给穷人“输血”是最好的方式,而是看好造血。认为造血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帮助穷人找到致富的途径,他们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信报记者贺文华
中国“富人”致富四级跳
第一阶段:市场化的最早期,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最主要进入这一领域的是待业青年,甚至“两劳”释放人员等城市边缘人群,相对文化层次较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以个体户之名而存在。通过相对简单的方式迅速获取财富,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第一批高收入群体。这一领域获得暴利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告结束。
第二阶段: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的“双轨制”政策是促成这一领域市场化最重要的动因。钢铁、木材还有土地等等在计划内外的差价,十分容易取得超额利润。这样就诞生了中国的第二批高收入者。
第三阶段:金融领域的市场化。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中国又诞生了第三批高收入者。这一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批高收入者又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首先是上市公司本身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原始股,然后才是部分股民。
第四阶段:知识与技术市场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这一过程,比前面的所有过程来得更为迅速。他们成为了中国的第四批高收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