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新经济”真的不“新”吗?
文/南开大学 陆长平
为什么要给“新经济”泼冷水?
1996年以来,国际经济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都广泛地开始接受并应用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的理论。知识经济日益成为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但多数人对知识经济只是一种热衷,而对其内核并不是十分了解。理论界对知识经济观点的差异,特别是对知识经济特征缺乏整体上的了解,全社会几乎都陷入了一种对知识经济的盲目崇拜。就在这个时候,樊纲勇敢地站出来,用批判的眼光劝说人们需要冷静地对待知识经济。
樊纲认为,对知识经济“不能过于狂热,更不能盲目”。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新经济(知识经济)所没有改变的东西。
首先,关于新经济是由知识所推动的经济的说法,他认为并不新鲜。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是由知识推动的,例如,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幅度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电报电话的发明使人类可以远程交换信息,等等,这些发明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互联网的出现。因此,知识并不是到了新经济时代才起作用,知识的重要性一直不曾改变过。
其次,新经济并不能改变体制。樊纲认为,现在不少人以为新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体制也会随之改善——并非如此!虽然好的体制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但新经济本身不会带来新体制,所以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痛苦的改革过程是绕不过去的。
再次,新经济并没有导致资本定价方式的改变。纳斯达克市场的大起大落,使很多人感叹资本定价方式已经改变了,不能再按常规来判断股票价值;这果真是一种新变化么?樊纲明确地说:“不是”。他指出,资本的价值从来就是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从来没有改变过。全球股市对新经济的反应无非是过去几次重要技术革命发生时的“翻版”而已。他举例说,铁路技术刚刚出现时,铁路股票在市场上一路飚升;刚刚发明塑料时,凡是和塑料沾点边的股票个个“牛气”冲天。可以说,每一项重要的新技术产生后,市场都会如此反应。
樊纲还指出,强调新经济不新在哪里,绝不是要否认新经济的作用,而只是想说明,新经济没有改变经济规律,人们应冷静、客观地分析新经济,不要被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可以由衷地说,樊纲对新经济也即知识经济的这盆冷水是泼得非常及时和非常中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知识经济的盲目崇拜。但同时笔者也认为,樊纲在知识经济方面的观点,稍稍地保守了一点,因而在鼓励知识经济发展方面未免使人感到悲观。从其对知识经济含义和特征的阐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樊纲认为,“‘新经济’这样一个语义含混的词,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就‘广义’的新经济概念而言,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指的是发达国家当前的一些经济现象”;“就‘狭义’的新经济概念而言,我们要认清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增长率的源泉;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第六;利用网络技术,不等于就是要经营网络公司”。
为什么说“知识经济”是“新经济”
樊纲在这里所阐述的新经济或知识经济特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渐进式改革”思想的束缚。他更多地是从产业结构、技术竞争能力等微观决策角度考虑问题,对“新、旧”的理解更多地是从产业结构的历史更替角度切入。而笔者认为,对新经济的理解应该把它定义在“知识经济”上,而不应该定义在新旧的“新”字上面,若把“新经济”理解为后一种含义上的“新”,则这种新经济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内涵。历史地看,每一个今天针对于昨天而言都是新的,而今天总是要成为明天的历史,新、旧经济是一个永远相对的概念,这样就很难把握现今人们所特指的新经济的含义即知识经济。
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从知识含量程度的角度来谈论我们今天所说的“新经济”,也许“知识经济”是比“新经济”更好的一个称谓。若从知识的含量程度来理解知识经济,它就应该是“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为核心,以人力的智能开发为关键,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的一种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
笔者认为,对新经济更好的理解角度应该是知识及其结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系统作用,并不是新的产业结构对旧的产业结构“在时间上”的简单替代,也不仅仅指“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的现象”,而是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知识及其结构在经济生活中的系统作用”,这里有一点很容易引起误解:似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就不重要了。实际并不是这样,笔者所认为的知识的“系统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人们开始系统性地认识到不同知识及其结构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指直接源于知识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并占有较大比重。
对知识经济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政策导向,正因为如此,笔者才认为,在如今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我们自然不能过分夸大“高新技术”的作用而不计成本,但也不能因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过低比重而对发展知识经济持保守态度。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笔者始终认为,从国家宏观决策角度而言,就如同倡导“先进技术”的使用一样,国家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与前述笔者积极主张采用“先进技术”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微观层面的企业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不应该赶时髦,但从宏观决策层次而言则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和鼓励知识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