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体不赞同这本书的观点,因为首先十位作者在批判上,并不是从纯学术的角度来批判的,谈得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因而显得就不那么专业。在批判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许多个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在许多的观点表达上,有些模棱两可。
首先,在两位作者对茅于轼厉以宁的批判上,就有这个毛病。在对茅于轼进行批判时,作者谈到了所谓的道德和法律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讨论起来毫 无必要,而在厉以宁的问题上,作者对厉以宁的失业重要还是通胀重要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实,这两个观点哪个重要,是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而且两者孰重孰轻,都是会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互相转化的。经济学上许多命题的提出,首要的一个前题就是假设条件,这其实和数学上的方程是一样的,没有假设,就会无解。因此,每个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和假设下作出的,不去理会这个,而是只对问题本身纠缠不清,这无疑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了。
另外,我觉得几位博士在对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解上,也可能有所偏差。经济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有约束的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但是,几位作者的讨论,显然超出了经济学所要讨论的范围,把很多的社会、政治、道德甚至伦理的问题都放在一块儿,来评判经济学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再者,几位作者在方法论的问题上,也值得探讨一下,比如在对胡鞍钢的批判,就没有用现代经济学的学术规范来讨论问题。在文章中,总是不停地偷换概念,变换主题。而在标题上,则用了很是吓人的语言,这就形成了一种“反串”的效果,在讨论经济学家的时候,却在讨论他的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而在讨论社会学的问题的时候,又用经济学的学术规范来解释。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所谓的十大经济学家,除了林毅夫的学术框架比较规范外,很多都不能算是经济学家,像十位作者自己也承认,比如像胡鞍钢,就不能算是经济学家,应当说是社会学家更合适。我个人认为,像胡鞍钢和萧灼基,都不能算是经济学家,因为这二位,他们在语言逻辑上,用的都不是规范的经济学语言,也没有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而且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的问题,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对社会上经济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而已。像萧灼基对股票市场的许多看法,本来就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应该关心的问题。其实西方的多经济学家,是不谈论股票的,因为那是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有一点炒作的嫌疑,容易误导读者。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