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金光风 实习生唐璐
在上周呼和浩特举行的“2002国际企业创新论坛”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国际化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臻指出,目前中国的国际引资报告存在十大弊病,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错过2万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投资机会,必须尽快予以消除。
急需建立全球性市场数据库资源
作为联合国专门从事资金、技术管理和知识转移的组织里的官员,周说,在与全球3万多个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投资公司以及跨国公司多年密切联系中,他意识到,跨国项目投资第一项是推荐项目,第二才是选址投资,第三是咨询政策,第四是方案解决。但中国的一些投资报告由于“不懂规矩”无法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
“第一个痛苦,就是在引进外资中,信息的缺乏和数据的缺失使得交易成本增大”。周认为,20年来特别是中国最近10年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偏快,以至于企业信息、城市信息和整个信息化进程出现畸形。最明显的例证是,到今天为止,几乎所有行业都没有一个可以支撑它使用的、关于这个行业全球性市场的数据库资源。
他举例说:西部要建一条高速公路,需要引资50多亿美元。这条公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跨过17个县(市),本来,作为基本数据,17个县的具体名称应该标出,但报告中没有写,后来外方花了3天时间才查到16个县。而当一家美国公司要查询这17个县市的有关资料时,就在北京这样一个号称全国的信息中心的地方,资源管理办公室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也只查到6个县的县情资料,并且在这6个县里的资料,最早的一个是1983年,最近的一个也仅是1992年资料。
周痛惜地说:“50多亿美元的投资啊,居然连这些属于技术的数据都找不到!这让投资者怎么办?”所以,中国目前的信息化是硬件的进步,技术层面的进步,是带有功利的进步。“我们不停地在换机器,机器的骨架越来越大,频道越来越多,但是信息化不单是技术工具,还有更重要的是本身内容。”
十大弊病阻碍与国际接轨
周臻总结了中国的引资报告存在以下十大弊病,一是数据的严重缺失;二是可行性报告和项目文件的国际化表达不清;三是表面可以看懂,但深入下去发现研究方法与国际不接轨;四是项目虽好但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五是没有效果分析,不知道项目风险在哪里;六是没有说明管理团队产生的土壤;七是政府是否建立了可以使用的有效的行业信息库;八是劳动力素质;九是城市信息水平;十是投资地所具备的国际化商业规则。
周认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利用外资的辉煌成就掩盖了利用外资工作中基础性、节奏性、常识性的问题。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中国大华人经济圈为主。而现在必须面对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形势。
2万亿国际资本等待进入
周认为,“9·11”事件以后,大批国际资金对美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在安然事件以后,向中国提出转移资金的项目报告增长迅猛。
据他估计,大约有1万-2万亿美元规模的资金在打中国的主意,目前正在香港一带徘徊。出现这样的机遇主要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大的投资会像中国这样消化资金,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像中国现代化这样需要资金。但这些资金最终会花落谁家,取决于各地区、各城市以及各企业是否能够早日制定与全球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