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单纯的降息手段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降息并不一定会带来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加大,必须伴随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个手段
张炎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8%,继续 维持今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可以说,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而且通货紧缩对投资、消费预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积极货币政策:惟一选择
一般来说,政府对付通货紧缩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到去年底,用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6000亿元。但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目前国债余额已上升到GDP的18%以上,逼近国际公认的20%的警戒线,而且国债的使用效率日趋低下,并对民间投资带来了挤出效应。更为严重的是,当前财政收入增长下降。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难以为继。在4月中旬,财政部长项怀城明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
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
近几年,中国连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问题。2001年中国M1、M2的增长速度比过去7年的平均值低6-7个百分点。问题是决定货币供应总量的基础货币量并不低。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供应总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超常增加,前4个月累计增长了33.2%。至4月底,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相当其总存款的10%以上,而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仅为6%。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利率在1.95%左右,已经非常接近1.89%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如果回购利率继续走低,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势必减少债券投资而进一步超额缴存存款准备金。
虽然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再贷款等解决办法,但这些办法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这将继续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
第九次降息
中国为克服通货紧缩,自1996年起进行了8次降息,但由于目前价格指数呈下滑趋势,以及主要收益率指标均呈下滑趋势,所以实际利率仍呈上升趋势。
当前理论界多数支持降息主张,反对声音主要来自银行界。银行界担心,再次降息,再次缩小存贷差会影响行业的效益与生存。但是,银行是与国民经济同步运行的行业,如果通货继续紧缩下去,从而导致经济紧缩,那么,银行的利润和贷款质量将大大下降。反过来说,一旦国民经济实现良性高速增长,银行也将从中大大受益。
时机选择
从时机选择上来说,首先,从明年经济发展着眼,据有关研究表明,降息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将在1—2个季度内显示出来。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明年淡出,那么,为了保持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在今年6—9月份就应出台降息政策。
其次,从当前经济状况来看,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据估计,5月CPI仍会延续颓势。果真如此,那么上半年的通货紧缩就会大局已定。有关部门在年中必将采取强力措施挽回这种局面。
当然,央行有关人士公开否认准备降息。但是按照理性预期理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降息恰能有效地收到扩张经济的效果,如果人们对降息的预期已经非常明确,反而难以收到货币当局追求的效果。因此,有关人士的反对意见不能作为降息难以出台的依据。
但是,与美国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在中国,仅凭单纯的降息手段难以受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中国,降息并不一定会带来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加大,必须伴随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个手段。
(作者单位:大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国际金融报》 (2002年08月12日第四版)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