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新富投资集团)法人代表兼总经理。新富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根据其2001年对外公布的数据,集团总资产已达到将近50亿元人民币。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坐拥如此庞大的资产,王福生完全可以成为财富与成功的代名词。只是,因其一向深居简出、从不抛头露面,王福生长期没有得到关注。
从“富华”出发
90年代初,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许多人涉足商海一试深浅。当时,王福生还在中建一局做管理工作,处事沉稳、心思缜密的他一直在听在想,等待时机成熟。
王福生下海的起点是他所熟悉的房地产行业。1993年3月,王福生成立北京富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人共同开发富华大厦。选择这一时机入场,对于王福生和他的新事业,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93~1994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热度急剧上升,基本上房子一盖好就被抢购一空,市场价格正逐渐走向巅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机可谓“天时”;富华大厦所在地原属于北京某制袜厂,位于北京东城黄金地段,以发展的眼光衡量其地价绝对寸土寸金,此为“地利”;找到了适当的合作伙伴,加上王福生本人在房地产行业长期的工作经验,又有了“人和”。初涉商海的王福生一切顺风顺水。
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王福生为富华大厦做了一个极有特色的定位:采用纯“欧式建筑”的设计风格。1994年初的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上这种建筑还少有人注意——当时大家还都忙着讨伐“凉亭”——而仅仅在一年以后,欧式建筑就已经在下届展览上大肆泛滥了。对这种设计的选择,充分证明了王福生的眼光独到。但由于王福生本人处事风格低调,不喜张扬,没有做任何广告和炒作活动,当时富华大厦在业界的反响并不很大。
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管理、销售,很多事情要亲历亲为。尽管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绝对已是行家里手,王福生还是十分谨慎、认真。然而,好事多磨。富华大厦建设中间赶上了合作方半路撤出,不管这位合伙人给富华带来的是何种资源,对于初次登上舞台的人来说,独舞的滋味总是不那么好受。结果,富华大厦一盖就是两年多。1993年动工,1996年建成。据富华建设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富华大厦前期销售特别好,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到1997年的时候已经售出80%。良好的销售业绩源于富华大厦的位置优越、高档定位以及其建筑风格独特,这些又与王福生独到的投资眼光不无关系。
不过,一般人只看到金钱滚滚向富华流去,却不知道这条河曾经流动得并不顺畅。因为1994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出台了许多政策,对房地产过热现象进行规范和限制。1995年至1996年,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低迷。到了1996、1997年的时候,写字楼市场的迅速升温造成了短期供应量的急剧增加,加上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投资的神话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写字楼的形势变得十分不好。据业界知情人士透露,富华大厦最初的报价是每平方米3500美元,但后期一些物业由于市场压力不得不降价至2800美元一平方米,搁置了好几年才卖出去。
富华大厦没有使稳扎稳打、甘居幕后的王福生一役成名,却使他掘到了涉足商海的“第一桶金”。
助跑:美惠和金晖
经过了富华大厦的小试牛刀,王福生接着在富华大厦附近建造了写字楼和公寓相结合的美惠大厦。当时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是,由集团购买转变为私人购买,因而掀起了住宅市场的销售高潮,而1996、1997年的时候,写字楼市场的供应量急剧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市场情况出现问题。因此,建成后的美惠大厦,公寓部分的销售较为顺畅,但写字楼部分的销售则形势不容乐观。不过,王福生保持了足够的耐心。1997年,中国移动看中了美惠大厦,购买了大厦的大部分。遗憾的是,王福生刚把美惠大厦卖完,京城的房价就涨了起来。
美惠大厦项目结束后,王福生继续在房地产市场前进的脚步。2000年,他以无偿为首钢开发一座星级酒楼为条件,谈妥了一块位于西直门桥畔、原属首钢的土地。在这里他开始描绘其房地产开发画卷的第三笔——金晖嘉园。目前,金晖嘉园一期住宅已全部入住,二期6万平方米的皇冠大厦写字楼刚出地面,三期润憬今年7月底入住。该项目均价每平方米在8000元以上,前期投资估计已收回一半以上。相比来看,金晖嘉园要比美惠大厦成功。
如果说,富华大厦是王福生下海的起点,那么,美惠大厦和金辉嘉园两个项目则标志着王福生进入了事业的助跑阶段。
按照“2001年房地产北京财富排行榜”的调查,在王福生已经开发的项目中,富华大厦13万平方米,售价在2800美元/平方米,全部销售额大约为30亿元,开发利润估算获利近8亿元;美惠大厦面积较小,获利约为2~3亿元;金晖嘉园正在开发中,其一期住宅已经售完,获利超过2亿元,不算王福生未开发的土地储备值和项目评估值,其已售完物业的利润估价约为13亿元人民币。
加速:建立“新富”
王福生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他想得更多,看得也更远。王福生早就注意到,从2000年开始,房地产开发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市公司开始入市,民营资本纷纷介入,高科技企业渗透房地产业……种种迹象均表明,“外资开发时代”开始终结,“内资开发时代”已经来临。王福生非常清楚,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缺乏雄厚资金的支持和强大的融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分得大块蛋糕实属不易。在这种背景下,王福生开始壮大自己的实力,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其实,早在1999年1月,王福生就注资2.5亿元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亲自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新成立的“新富”是一家多元化、综合性的投资管理公司,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金融证券、国际贸易、通信网络、生物制品等行业。经过短短几年,在王福生一手领导下,新富集团的大厦就已然无声无息地耸立起来:在中国境内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余家,其中包括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科技公司、主板上市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并参股1个综合类证券公司;此外,集团在美国、英国、泰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还设有全资子公司。
成功的企业家,对于利润总是有敏锐的嗅觉,哪个行业能够获利就将触角伸到哪里,从王福生创业、发展的足迹看,他绝对是一个逐利好手。
腾空:纵横“资本”
王福生的一些科技和贸易公司规模都不大,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金钱,但他在证券市场上却是颇有斩获的。
一跃:鹏程“万里”
1999年万里电池(600847)被ST后,一直密切关注证券市场行情的王福生择机而动。1999年10月19日,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与万里电池的第一大股东重庆国资局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后由于该协议的审批时限超过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的有效期限,双方又于2000年5月24日签署了新的股权转让协议)。按照协议,重庆国资局将其所持有的万里电池国家股4876.3万股中的2600万股转让给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价格每股1.0323元。至此,北京新富持有股份占万里电池总股本的29.33%,成为第一大股东。
其实,收购的过程并不很顺利,新富集团负责该项目的子公司是北京金冠投资有限公司,在此期间奔波于北京与重庆两地,最后谈判甚至发展为“心理战”,看谁挺得住。而当时的焦点是“价格”。对待关键的交易项目,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预期之内的让步,反而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收购“万里”的过程中,王福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平衡多方利益后做了让步,最后以超过1元的价格成交。
业界人士评说,万里电池的收购算是比较讲究技巧的。在收购的同时,北京新富将从事通讯设备生产与销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北京富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托管给万里电池。1999年底,万里电池实现了总体扭亏,并摘掉了ST帽子。不过,业界评说王福生并没有对公司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万里电池的扭亏主要靠的是托管“富安通”获得的几百万元托管收入。2000年虽然每股收益有0.10元,但大部分利润却来自公司把2600万元委托于北京金冠投资公司所带来的755万元投资收益。2000年11月21日,新富与万里电池协商后解除了相关的“委托经营协议”;2001年7月,王福生将所持有的万里电池2600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33%),以每股1.5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给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转让价款共计3900万元整。
在业内人士看来,王福生收购后再卖出万里电池股份,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通过收购万里电池,北京新富虽然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是所占股份只有29.33%,与持有25.67%股份的第二大股东重庆国资局相比,持股比例仅有3.66%的微小差距。不能掌握绝对控股权,也许是卖出“万里”的关键;其次,万里电池的业绩并不特别突出,死死抱住这样一家公司不放并不明智。
二跃:入主“太光”
“万里电池”只是王福生进军资本市场所走的第一步棋,其他控股行动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万里电池收的是股权,而黔凯涤收的则是一个净壳。黔凯涤曾经是出了名的绩差股,从1999年4月开始,ST黔凯涤已连续两年亏损,加之涤纶行业的不景气,依靠公司自身力量扭亏已无可能,股权重组势在必行。作为一个小盘壳资源,王福生看到了ST黔凯涤明显的价值优势:总股本8183万股、流通股仅为2189万股的ST黔凯涤,是较为罕见的“迷你”小盘股;其1999年末的总资产仅为12259.69万元,而资产负债率又相当低,仅为17.86%。无论股权置换还是资产重组,需要付出的代价都不大。于是,新富集团瞄准了ST黔凯涤,开始按收购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
插曲:投资高科技
据说,王福生曾经多次尝试做科技公司,结果都没有多少收获。
1999年,网络被炒得火热的时候,“新富”的第一家高科技公司北京富安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开始打算做成像新浪网这样的门户网站,做了一段时间后,转移至广域网、城域网、企业网工程建设及解决方案、数据库开发、WEB开发、计算机和通讯产品的研制。“新富”早就意识到,太光电信(前身为ST黔凯涤)在通信设备生产领域的规模较小,且产品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所以,有必要进军电信软件等领域。2001年9月,新富与北京邮电大学校产公司等企业合资成立北京信通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当时,太光投了2500万,占信通网联注册资本的62.5%。不幸的是,太光2001年末就宣布,因公司主营业务资金投入大幅增加,效益滑坡,而北京信通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尚处于投入期,产生效益尚需时日,因而决定转让公司所持有的北京信通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62.5%的全部股权,收回全部投资。这项转让根本没有实现投资收益。
与此同时,2000年下半年,北京新富与多家公司坐到谈判桌前,开始讨论投资“绿创环保”事宜。当时,北京市正在大力提倡汽车尾气净化,新富看好绿创环保的前景,准备出资几千万,把这个项目做起来。结果前后谈了半年的时间,由于不能达成满意的条件,新富退出。
除此之外,新富还曾经考虑过诸如遗传基因、制药等高科技项目,但这几个项目最终都没有做成(其中许多后来都由别人做成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王福生对这些过于前瞻性的概念认识不够,对于自己能否很好地把握项目的进展缺乏信心。在房地产业,王福生非常精明,既稳扎稳打又敢想敢做,但是涉及到高科技的内容,他就显得有些犹豫,从而可能错失良机。
“新富”之道
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王福生领导的新富集团就发展成一家大型民营投资集团,原因何在?沿着新富集团的发展脉络,我们试图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但由于王福生一贯低调的处事风格,也许我们大胆判断的结论并不算绝对准确,但多少能为我们理解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帮助。
一、关键时刻以退为进,适时做出让步,以获得更大利益。这方面,无论从当初取得金晖嘉园的土地代价,或从收购万里电池的谈判,都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二、独特的用人之道。自从建立投资公司之后,王福生就把主要精力用在选择合适的人才上面。他本人缺乏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从其他公司那里挖来在投资收购和上市融资方面的专业人士为自己效力。据了解,王福生在选拔人才方面干脆利落。面试时话虽不多,但是简洁明了,直击要害:“你认为你值多少?你能创造多少?”王福生的用人策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把某个任务交给你,他会问你打算怎么做,进行得怎么样,不会包办代替。遇到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部下都会感觉到王福生的着急,但是他很少会直接表现出来。
三、稳扎稳打、敢想敢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王福生已经成为投资方面的行家里手。他能够适时而动,哪里有机会就把资金投向哪里。2000年房地产市场降温,股票市场升温,王福生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进军资本市场。2001年证券变淡,王福生又重回房地产市场,继续他的开发和经营。下一步,据说王福生有可能会考虑如何把房地产装进他的控股公司中。-
王福生简介:王福生,早年从东北移居北京,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中建一局担任管理工作。90年代初下海创业,先后开发富华大厦、美惠大厦和金晖嘉园,后收购ST渝万里(后转让)和ST黔凯涤(现已更名为太光电信)。
作为家族企业的掌门人,据说王福生很少出现在公司,把许多工作都交给了新富集团“三驾马车”中的其他两位以及他的兄弟姐妹,自己则每周打一两次高尔夫球。
深度报道:被福布斯排行榜遗忘的中国富豪
被福布斯排行榜遗忘的中国富豪(一):杨孙西和他的房地产故事
被福布斯排行榜遗忘的中国富豪(二):梁亮胜和他的丝宝故事
被福布斯排行榜遗忘的中国富豪(三):王福生和他的新富故事
清华大学教授:怎样看待今日中国的富豪阶层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