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纯发自香港
今年入夏以来,香港天气阴晴不定,风球未挂,台风难兴,但香港股市却是时风时雨。港股市场在外围股市大幅下挫拖累下,7月24日港股恒生指数终于跌下万点大关,创下九个月来的新低。就在大熊市下,香港第一只打正旗号的中资银行股,也是香港第二大上市银行股,编号为2388的中银香港,筹划十年之久后,7月25日终于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中银香港是有90年历史、当年由孙中山批准成立的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香港的上市,势将改写香港股市中的金融股的成色,改换中银香港自身以至香港中资银行的角色,对香港银行业也势必带来重大变量。
这次在香港发售的中银香港,最终总售股22.98亿股,集资总额为195亿港元,其中香港发售占3.5成,国际配售则占去6.5成。在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总数为8.0452亿股,每股定价为8.5港元,涉及资金68亿港元。国际配售方面,机构投资者共认购110亿股,超额约4.3倍,入票资金1042亿港元。
从认购派表来说,没有预先估计的那么热闹,也没有出现香港早年的大排长龙,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的认购狂潮。外间传说中银香港印备了300万份表格,在派表第一天中银还表示可加印。但最后仅派出表格约40万份。散户认购超额26倍。超额情况已令中银十分满意。
中银香港的定价,则引起不同议论,中银当初定价上限是9.5港元,下限是6.93港元。香港证券界有种看法,认为中银香港以接近上限的每股8.5港元的定价,市盈率达到17倍,如以香港银行股平均价值7.2港元而论,中银定价偏高。散户虽然获得5%的折扣,但如以中银香港的定价放售,扣除交易成本就不能获利。由于香港未来经济前景未明,外围股市持续疲弱,中银挂牌交易之后的前景,不容乐观。事实上,作为今年全球第三大首次公开上市(IPO)公司的中国银行(香港)(2388.HK)挂牌首日,就收挫4.7%,跌破招股价。
中行目的:实现财务健康化
香港股市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五穷,六绝,七翻身”,说的是5月、6月股市都好不了,到了7月则可以翻翻身了。今年7月看来不仅没有翻身的希望,反而因美国股市的拖累,港股恒生指数不断创新低,随时出现进一步下沉的情况,投资者举棋不定,投资意欲大减,令香港股市前景模糊。中银香港虽然闯过认购关,挂牌上市这一关则不大好过。
但对中银香港的远景也有不少看好者,不少散户接受采访时,都以中银具有的中资大银行背景为据,相信持有中银香港,会令他们有钱赚。由于中银香港还没有上市即被纳入富指(仅次于大摩指数的富时指数),香港的基金经理们也相信,中银香港有很大机会成为恒指成分股,甚至稍后被纳入摩根士丹利成分股,而一旦成为恒指成分股,不仅市场会有捧场者,为港府减持官股而设立、以恒指成分股为主要吸纳对象的盈富基金,将会批量吸入中银香港股份,这当然就是基金们赚快钱的机会。何况中银香港已经承诺,要把派息比率维持在60%至70%左右,以回报股东。
中银香港上市,除了前任行长王雪冰的问题要做出交代外,其业务现状当然就此全面曝光。至去年年底止,中银香港总资产达到7600亿港元,拥有23万企业客户,250万零售客户,贷款3200多亿港元。中银香港说,今年盈利目标是不少于62.8亿港元,上半年实现了目标的一半,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目标有一定挑战,但相信最终可以实现。而中银的不良贷款水平已降至9.1%,今年计划追收70亿港元的不良贷款,现已收回一半。但中银香港接近一成的不良贷款比例,在香港银行业中仍属较高,这正是投资者最不放心之处。
由于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这次上市出售中银香港二成股权,所得资金将全数归中国银行所有。中国银行拿到这笔钱,将可充实其资本充足率,实现财务健康化。中银最早设想,境外上市的并不是全资子公司中银香港,而是母公司中国银行,但外为政经时势所迫,内有王雪冰案件困扰,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先推中银香港上市,先壮大海外儿子,再反哺内地母亲。
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大开风气
中银香港的终于上市,对大陆、对香港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中银香港是香港一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集团,旗下纳入了香港中资12行,有分行343家,自动柜员机434部,报称在大陆还有分行14家,可提供大陆、香港两地的跨境客户服务。虽说香港证券界对中银香港的上市,有人认为没有特殊意义,只是给投资者多一个选择。但从宏观面去分析,中银香港上市对香港金融业的稳定有正面影响。
首先,中银香港是香港的三大发钞银行之一,一家发钞银行长期没有上市地位,业务状况不透明,业务素质提不高,实在说不过去。现在中银香港上市了,不仅自身有了名分,有了地位,以发钞银行与香港金融业的关系论,当然起到了稳定作用。
其次,中银香港现在按资产及客户存款计,是香港第二大商业银行,是香港两大放款银行之一,是香港第三大房屋按揭贷款银行,是香港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之一。正如对发钞行的业务透明、改善管理和服务的期望一样,市场也期望在香港金融业中占有如此份额的中银香港,能通过上市全面提升素质,这对香港金融业发展自然有积极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中银香港上市,虽是中国银行整体上市的替代品,但也算是开了一代新风气,创下特殊新模式,影响着中国其它商业银行的上市。大家都知道,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入世挑战和走着上市之路。主管领导层意图在较短时间内,令四大商业银行真正实行商业化,而上市是推动商业银行走向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的上市改制,又势将推动中国金融业进入深层改革。中银香港己走在前面,自然将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中国银行行长、中银香港董事长刘明康就说:“中银香港上市不仅是中国银行发展的一个新里程,更将使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银香港上市,是第一家中资银行以自己的牌子上市,是以纯银行业务来打正旗号上市,这跟部分中资银行也有子公司在香港借壳上市,程序、性质、意义、影响都完全不同。其上市是按国家的政策、香港的法律、商业化的道路来走,上市以后具有的国际知名度也完全不同。也可以说,原来设想中的中国银行上市,因烂账和混账的问题,变成旗下全资子公司上市,倒是一记歪打正着,创下了中国的商业银行以境外的资产在境外上市的新模式。这种分拆上市的模式,对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有没有示范作用?相信会有。
华资银行最受冲击
中银香港上市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则是可圈可点。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个传统上“银行多过米铺”的地方。按香港的中央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管理分类,香港现在持牌银行有147家,有限制牌照银行49家,另外有接受存款的公司54家。按市场传统说法分,香港有三大类银行,即外资银行、华资银行、中资银行。
香港的三家发钞银行中,有两家是外资银行,即汇丰和渣打。外资银行既有汇丰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也有一些较小型的;华资银行通常具有家族色彩,如李国宝家族的东亚银行,廖氏家族的廖创兴银行等。香港的中资银行,原来是在中银概念领导下,分而散之,各自为政,有“中银十三行”之称,包括宝生、南商、侨商、集友、金城、中南、国华、盐业、浙江兴业等,除南商独立外,其它中资银行去年10月1日全部整合于中银香港旗下。
由于香港经济饱受打击,至今未复苏,陷入所谓的双衰退、长通缩、高失业之中,面临这样的本土经济局面,又面临美国经济问题不断的国际经济大势,同时还有7月1日开始放开银行同业拆息,香港银行业的生存,现在可谓艰难之极,香港银行业的竞争,可谓激烈之极。香港的外资银行,大的有老本可吃,小的有进退之便;香港的中资银行,原来是问题重重,现在组合为香港中银集团,又得以上市,是所谓强弱联合,而原来难以为继、问题重重的一些小行,现在靠到中银的肩上,集体运作,成本大减,合作互救,当然生计不愁。
受到中银香港上市最大冲击的,其实是香港本地华资银行。这些华资银行绝大部分是中小型银行。香港金融市场现在是水漫金山,就是鱼儿难捉,存款这么多,就算低息您也得付;但贷款出去生息,就难上加难了。由此香港银行的盈利都在大幅缩水,而缩水最厉害的,就是本地华资银行。现在本地华资银行一方面在拼命扩展新产品,希望把储户的钱拿出去用起来,是多是少都赚点钱回来;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弱弱联合,以并购、合作等不同形式,携起手来。
但问题核心在于香港的华资银行大多是家族式经营,很难打破这种模式,以现代一点的方式组合起来。同时由于这种家族式利益格局,导致组合后利益分配很难套到一起,谁也不愿被吃掉,谁也不想令对方拿大头,所以谈谈扯扯,一杯杯茶喝了,结果是永远没有。中银上市后的一个问题就是,香港的华资银行怎么办?
香港金融业的新格局,目前仍是充满变数。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