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记者淮黎霞)随着通缩压力加大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中国目前执行的货币政策一时压力空前。不少经济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央行执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认为过于保守,甚至指责“稳健”就是偏紧,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阐明中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说明“稳健”不等于保守也不至于偏紧。
“稳健”的功德
戴根有司长说,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做了专门的评价,董事会报告一致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货币政策“恰到好处”,是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而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就是“稳健”二字。
“稳健的提法,是对货币政策原则的规定,它是与稳定币值相联系的”。戴根有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包括防止通货紧缩和防止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要求,坚持稳健原则,并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放松或收紧银根的政策措施。
实际上,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是具有非常扩张性的。一九九八年以来,五次降息,两次下降存款准备金七个百分点,取消贷款规模控制,“特别是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发放再贷款,支持关闭金融机构支付个人债务和外债,保持了中国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并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戴根有认为这几年国民经济实现平稳的低通胀、高增长,尤其是货币信贷和经济双双实现持续的平稳增长,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戴根有明确指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还将一如既往地“稳健”下去。
货币供应“不紧”
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供应到底紧不紧?戴根有毫不犹豫地说:“不紧”,而且“货币信贷非但不紧,反而一直是适度增长的”,目前的货币供应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中国经济极度过热时期已相差不多。
商业银行扣除百分之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的备付比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百分之七左右,金融机构总体支付能力一直比较充足。而货币市场利率也持续稳步下降,
戴根有认为不切合中国目前实际情况地搞扩张性货币供应,是典型地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败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治理通缩的金融着力点
戴根有认为,必须承认中国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为突出的结构矛盾,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县域金融萎缩问题。
他判断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眼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中小企业本身和整个社会信用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难贷款”的双重困局。
二是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他认为,从市场的角度讲,关键还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退,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
另外,戴根有建议重视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改变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
戴根有最后特别提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半年多了,遇到的挑战会越来越严峻,中国经济和金融要在稳定中发展,就要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