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剑红
今年4月,在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情况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用很长的时间回答了一个似乎偏离主题的提问:“中国的统计数字是否真实”。
邱晓华如此用心并非空穴来风,近几年海外一些人以“中国能源消费下降,而GDP却增 长”为由,一再质疑中国统计的可信程度。对此,早有中国学者反驳道,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能源消费与GDP出现不同向发展是正常的。然而,西方对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的质疑并未平息,近来甚至以此为据,导出了“中国崩溃论”,西方媒体又是发表文章,又是开会研讨,一时间甚嚣尘上。
偏见不能代替事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仍然要认真回答对中国统计数字真实性的怀疑。在最近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邱晓华再举数字证明,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没有道理,中国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可靠的。他说,尽管中国的统计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客观地看待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就会得出“目前中国的统计数据还是基本反映了实际状况”的结论。
对于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国统计各项数据不协调”的质疑,邱晓华用几组数字做了进一步回答。2001年与1997年相比较,中国的GDP增长了33.9%,平均每年增长7.6%。与此同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7.7%;进出口总额增长了56.8%。首先,从需求的角度看,与经济增长率还是协调的。再从收入的角度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2%;财政收入增长了89.2%;企业利润增长了2.2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59.4%。除了农民收入外,各项指标与经济发展也是协调的。从投入的角度看,这期间,发电量增长了30.2%;旅客周转量增长了30.8%;货物周转量增长了24%;货币供应量平均每年增长了14%左右。这几个方面的数据跟33.9%的增长率也是协调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统计制度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统计的基本方法、制度以及采用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中国统计的质量从总体上来看,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居于前列的。1999年世界银行派员到中国考察后提出,中国有比较健全的统计体系,统计人员的素质比较好。世行同时宣布,从当年起,对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不再进行调整。
在法制建设方面,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加大了统计法的执法力度,对社会公布了检举电话,把违法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督的视野中。国家统计局还表示,欢迎社会各界对中国统计进行监督。今年年初,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数据公用系统,就是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此外,国家统计局在统计行业提倡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不出假数”的准则。邱晓华认为,这些年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是有成果的,全国200多万统计工作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是合格的。
邱晓华还表示,数据的修正也是正常的,符合国际惯例。比如,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修订了三次,最早是5.8%,接着是5.6%,最后是6.1%。我们的数据修正的次数还比较少,一般是一年三次。先有一个初步测算数,再有一个初步统计数,最后的核算数出现在统计年鉴上。如果统计年鉴数据再修正,是统计方法、制度、分类标准调整的原因。
《人民日报》 (2002年07月18日第五版)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