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售的国债利率与定期存款相差无几,可能是人民币再次降息的信号。为什么有降息的声音?降息有没有可能?要达到什么目的?
本报今天上午消息 记者刘薇报道:今天起,本年度第二期凭证式国债正式在银行公开发售。这期国债与一期相比,利率又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下调,3年期利率为2.07%,5年期的为2.29%,不但与上期相比分别下降了0.35%和0.45%,就是相应的定期存款利率在扣掉20% 的所得税后,都已经与“金边债券”的收益相差无几。国债利率为何一再调低?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有可能是人民币将再次降息的“先兆”。
利率还有没有下降空间?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这一数字仍为负值,说明我国通货紧缩的形势还是没有得到缓解,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5月份发表报告指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通货紧缩趋势有所加大,抑制了经济的活跃程度。
一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从2001年9月份以来至5月底,我国物价水平一直下滑。CPI自2001年11月份以来出现负增长,1—5月累计平均同比下降0.8%,至6月份仍在下跌。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减缓,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24.5%,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从去年以来一直保持10%—12%的较低增幅,而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5月末居民储蓄突破8万亿元大关。所有这些指标都在说明:我国就业和消费需求情况没有改善,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正日趋加大。
有专家认为,在年初第八次降息后,我国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1.98%,加上通缩率1.3%,实际存款利率应该是3.28%。贷款名义利率5.31%,考虑通缩因素实际利率达6%以上,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是较高的,较高的实际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启动和经济的活跃。因此,人民币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年内再次降息有无可能?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于4月末发布的2002年春季报告乐观预测,今年国民经济仍可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7.4%左右,必要时可再次降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日前表示,要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的趋势,必须措施有力,应该再降一次息。该中心的朱明也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的宏观形势下仍然有“保守”嫌疑,央行选择再次降息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但也有不同说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步德迎称,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向好,通缩并无恶化,甚至有价格回升的苗头,因此没有必要用降息来刺激当前的经济扩张。
对此,记者采访了广东银行业的有关人士。某大银行的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利率是否会下调的问题,他们作为商业银行不便评论,但就目前的种种苗头来看,降息还是有可能的。在当前这种银行资金存量相当大、国家整体呈现通缩的情况下,降息仍会有一定作用。
如果再次降息有用没用?
人民币已经连续八次降息,一些人不免质疑:降息对刺激消费、拉动需求还有用吗?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2月底降息之后,3月份我国存款增量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迹象,消费需求也有所好转,这表明降息在我国还是有一定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教授则指出,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加强,进出口的增长幅度也很快,经济的投资增长较高。尽管消费物价指数回落,但1至5月国内各地零售业消费总额已经增长0.3%,这已经是两年来的最高点。在老百姓收入没有大幅度增加,对未来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再多花钱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降息不一定起到刺激消费物价指数回升的作用。他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转轨与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时期,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多项制度改革,使得人们要通过储蓄应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百姓选择储蓄,其实是将银行当成了“保险柜”而不是作为一项投资,即使是零利率,百姓在投资品种少投资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依然得选择储蓄。他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紧缩、物价的持续下滑,最重要的是获得新的改革动力,使人们对未来有乐观的心态,不用畏惧养老、医疗等等。
而广东银行业的一些人士则表示,降息对银行来说影响已经不是很大。因为银行已从单纯的靠利差赢利转向其他业务收入,就算降息后银行减少了资金成本,企业减少了贷款成本,但出于对风险的控制银行在向企业贷款时还是会十分慎重。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