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葛丰发自上海
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进程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日前,在上海欧洲学会与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研讨会”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员和与会的专家学者均认为,现有的管理体制下的本外币间汇率市场化需要进一步发展。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部高级经理何尤华认为,统一的全国性外汇交易市场成立至今,在银行间本外币买卖业已形成的汇率,从形式上来看已经实现市场化,但实质上并不完全反映供需关系。原因在于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保留外汇,同时,央行对商业银行亦有结售汇头寸的限制,因此,现有的结售汇背景下,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并不完全出于本意,无法反映完整的供求关系。
从银行间外汇市场本身来看,交易品种单一,参与主体较少,也限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发展。目前,外汇市场交易量的60%以上来自央行与中行这两家,作为主要的买卖双方,两者尤其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公开操作必然对市场定价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个成熟的外汇市场,必须要有合理的远期产品的存在。而计算远期汇率,利率是极其重要的变量。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因此诸如LIBOR等国际市场利率并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内银行间自由拆借所形成的利率(CI鄄BOR),应该更接近于国内实际用汇成本。但是,由于交易习惯等问题,国内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对此服务显然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高的交易成功率、交易量显然都很难支撑起合理的市场利率形成。
对于这些外汇市场中本身的“非市场化”现象,以及中国现有的储备体系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体制,与会人士普遍认为,现有国家以美元为主过高的储备资产和管制下的固定汇率虽然为稳定人民币、增强投资信心起到积极作用,是中国金融稳定和安全性的保障;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大量储备资产用于购买低利率的美国国债,等于在为“美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国际金融报》(2002年07月09日第四版)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