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上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尽管央行已经8次下调利率,然而降息之后,储蓄存款反而呈现上升趋势。
储蓄存款为何居高不下?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的障碍在哪里?
从刚刚完成的二季度城乡储户调查看,障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信用和个 人信用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如果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制度都很健全,那么银行可以有效地承担起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的中介职能。但是现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十分不完善,社会信用基础欠佳。有些企业恶意拖欠,不按时偿还贷款,滥用贷款,这就挫伤了经济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恶化了信贷资产质量,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而影响了银行的利润,使银行出现“惜贷”现象,最终阻碍储蓄存款转化为企业投资。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借款人的信用度低,制约了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也不利于储蓄存款转化为个人消费。
其次,各项改革措施增强了居民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储蓄预防性功能增强。目前,由于教育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养老保险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居民预期支出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种预防性措施。
第三,居民投资意识差,且投资渠道相当不畅通。一般来说,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而个人投资者缺乏一定的理财经验和投资技巧,银行和金融机构代理个人理财的业务尚未建立,因此居民不敢轻易将钱投向风险较大的地方。这样风险小、安全性高的储蓄自然成为人们的首选。
第四,银行资产周转率低,资产利用效率不高,降低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
当前,扩大内需必须加快储蓄转为消费和投资的速度。从存款分流的方式来看,目前有国债、股票、保险、房地产和个人消费,包括购房、买车和教育投资等。
国债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是仅次于银行储蓄的保值和增值的安全投资渠道。国债的利率高于同档次的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且以国家信用为担保,风险较小,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但每年国债发行数量有限,相对于庞大的居民储蓄存款而言,国债的分流作用显然不大。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由于股票平均获利率高于债券及储蓄存款,股票市场对普通居民而言在各种投资方式中处于主要地位。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流入股市的资金远多于新增存款额。但在我国,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明显低于新增储蓄存款额,1997年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与新增储蓄存款之比为l:6;1998年为l:8.5;1999年为l:6.6;2000年为l:2.2。股市分流储蓄存款的作用也有限。
眼下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均保险费支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保险市场的拓展存在很大空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如此之多说明人们是有能力购买保险的。因此保险业应利用人们急需保障的迫切愿望,采取各种方式,激励人们买保险,转移风险。开发潜在的保险市场,既使人们的未来有所依靠,同时也使储蓄存款得以分流。保险中投资型和分红型产品的投资收益都高于储蓄存款利率,对广大储户来说,这两种类型的保险是较好的投资选择。但目前由于保险种类较少,费率较高而不能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储蓄存款的这种分流也受到一定影响。
购房、买车和教育投资的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很大,也是居民储蓄的重要目的。居民用于购房、买车和子女教育的投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开支显然是储蓄存款转化为现实消费的重要途径。
由此看来,促进储蓄存款的分流还是有不少途径。为此,政府只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和减轻居民近期消费压力;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完善居民投资的咨询和理财服务体系;加快股票市场规范化建设步伐;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就能放大各种分流方式的功能,使居民储蓄尽快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作者:杨艳琳 江玲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