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陈少波 发自香港
又一次,香港站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
20年前,借国门初启之东风,香港完成由加工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结构转型,更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20年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 基地,香港有必要在新的高度以新的思路考虑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关系。未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再创辉煌,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成为香港各界精英思考和辩论的焦点。
营商平台左右逢源
6月中旬,美国微软公司宣布入驻香港数码港。6月25日,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在香港宣布推出全球首个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速度为2GHz的移动处理器。6月27日,美国芯片制造商安森美半导体在香港科学园设立新的亚太区总部,成为该科学园的第一家住户。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财富》杂志所谓“谁要香港?”的质疑。
外商正争先恐后地抢滩香江。港府发言人指出,目前有3200多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比1998年显著增加了32%。
急于拓展国际市场的内地企业同样需要香港。今年初,香港贸易发展局对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近1000家民企进行调查,了解它们对香港营商环境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是它们首选的国际商贸平台,超过82%的企业认为在港营商有法律保障,34%的民企已经或计划在香港设立了办事机构。
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企业能够直接进入内地,为什么还需要以香港为门户?内地企业也可直接走向世界,为何还要以香港为窗口?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的回答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的内地企业和走向内地的海外企业,对另一方的市场都不熟悉。港人不仅熟悉世界市场,具备世界市场的知识和网络,同时也了解内地市场。“还有谁比香港更熟悉、更了解内地和全球市场?”吴光正反问道。他认为,香港能够成为一个“两面逢源”的服务中心,协助内地和全球企业在面向全球化时降低营商风险,拓展业务,这正是香港的新优势及新价值所在。
打造亚洲经济核心
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都必须依托着一个幅员广阔的经济腹地来发展。新加坡把马来西亚视为重要后勤基地,而广阔的江浙鱼米之乡是大上海的经济腹地,自然资源贫乏的香港就必须保持与珠江三角洲的紧密联系。“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造就了粤港两地的辉煌,但是在全国大开放、广东积极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型的新格局下,粤港合作必须更上层楼。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亚洲经济的大课题。这个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不仅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无疑将为中国、东盟以及东亚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个自由贸易区中,香港能够扮演什么角色,粤港板块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为香港各界精英所关注。
今年5月,在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上,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刘山在提出一个新观点,引起各界的重视。他指出,亚洲发展经贸共同体是必然之趋势,粤港两地应加强合作,发展成为亚洲区域经济核心。他认为,粤港两地先发展起来,然后再“滚雪球”式地把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福建、上海、澳门、台湾等地,进而再扩大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有专家指出,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粤港两地今后的发展作出了一个新的定位,把粤港合作的范围由双边的合作,扩展到粤港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强化多边的经济互补关系。
争搭中国“顺风车”
5月中旬,《华尔街日报》头版一篇题为《中国需求增长推动亚洲出口回升》的报道引起香港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亚洲地区的出口正在回升,但到目前为止,是来自中国而不是美国的需求推动了这种复苏。”文章强调,“就更深的层次而言,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数字愈发证实了,中国正在成为推动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港府高层深刻认识到内地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潜力是香港最强而有力的后盾。回归5年来,行政长官董建华不遗余力地推动粤港合作,推动香港经济与内地的融合。今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启动了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磋商,构造一个更紧密合作的框架。同时,特区政府又联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政府,创办“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协作会议”,加强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在大型基建项目方面的协作与配合。
吴光正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强调,香港用了50年来准备,等着中国开放,等着加入“世贸”这一刻。中国越开放,香港的机会越多。
《国际金融报》 (2002年07月02日第一版)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