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菡
日前,国家统计局新公布的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为负值,显示了我国通货紧缩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而且仍呈加剧之势,由此降息的呼声又逐步高涨起来。
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的最重要依据是价格水平的变化。我们来看一组官方统计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从2001年9月份以来至今,我国物价水平一直下滑。CPI自2001年11月份以来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0.3%(11月)、0.3%(12月)、1.0%(2002年1月)、0.0%(2月)、0.8%(3月)、1.3%(4月)、1.1%,(5月),呈持续下降趋势,今年1—5月累计平均同比下降0.8%。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减少,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4.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低点;另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去年以来至今一直保持10—12%的较低增幅,而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今年5月末居民储蓄又突破8万亿,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9个百分点。所有这些指标都在提醒我们:我国就业和消费需求情况没有改善,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正日趋加大。因此,以谢伏瞻等为首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发表报告指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通货紧缩趋势有所加大,抑制了经济的活跃程度。
通货紧缩趋势的严峻迫切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其中,除了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外,也需要货币政策的有力配合。央行行长戴相龙日前表示,从长远看,今后货币政策的导向是防止通货膨胀,但近期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从央行日前公布的5月份统计数据看,年初以来增长幅度一直在11%左右低幅徘徊的M1,5月末一跃达到了14.5%的增幅,5月M2也保持了年初以来14%的增幅。5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9%,比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出现了2001年9月份以来的第一次同比上升。可见,央行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有专家指出,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为缓解通货紧缩压力,除了要继续稳步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动速度以及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发展国债市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应考虑是否再次降息,运用利率杠杆来影响金融机构可贷放资金量和企业借款量,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和经济总量。
有专家分析,在年初降息之后,目前我国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1.98%,加上通缩率1.3%,实际存款利率应该是3.28%。贷款名义利率5.31%,考虑通缩因素实际利率达6%以上,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是较高的,较高的实际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启动和经济的活跃。因此,专家建议,不妨再次小幅降息,比如一年期存款利率可降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可降0.5个百分点,这样大约可减少企业利息支出320亿元左右。这不但可刺激消费与投资,还可表明政府遏制通货紧缩的积极心态。有人对降息的作用表示怀疑,实际上,今年2月底降息之后,3月份我国存款增量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迹象,消费需求也有所好转,这表明降息的作用在我国还是很明显的。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