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日前在“天津企业创新论坛”上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陈清泰说,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后,尽管在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保持国家经济独立性是完全必要的;但跨国公司进入一国投资,越来越深地融入东道国的整体经济之 中,成为东道国的“公民”。在那些竞争性产业,来自国际的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而言,和“民族企业”几乎并无两样。这就使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发生了重要变化。此时,一个日益明显的基本事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再仅仅体现为基于本国资本的传统“民族企业”,而且体现为有境外资本参与其中、存在于“本土”的合资和独资企业。
记者问,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巨额经济资源的跨国流动增加了,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拓宽了,我们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方式将如何调整。陈清泰说,哪个国家能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就会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就能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国家之间的较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国际经济资源的竞争。此时,国家竞争力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本国的自然禀赋、现实经济实力,同样重要的是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有战略考虑的。我们的战略意图的政策目标,是进一步由贸易和投资壁垒转向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参与国际分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争取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这一战略意图的深刻内涵,是通过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来推进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获得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
关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动向,陈指出,政府支持国有企业的政策立足点必须由在企业外部直接干预,转向创造基本条件,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具有和其他竞争对手平等地位的市场主体,这两点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必须、但离开政府靠企业自身又无法做到的。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拥有国有资本企业的国家所有者到位又不越位。
陈说,现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已陆续展开,国有产权重组和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规模债权转股权正在进行,部分丧失竞争力的企业等待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的范围在扩大,股权结构变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公司股票上市,国有股全流通已经提上日程。
出席论坛的天津社科联的有关人士说,中国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经济形势,关键的措施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发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
对此观点,陈清泰表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比较优势的发掘、培育和发挥。中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尽管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但就总体而言,在国际分工大格局中现阶段的国际比较优势仍然在必须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陈说,中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几乎是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从总体上讲,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壮大企业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主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此外,市场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对优势企业的成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过渡期政府有责任保护本国企业的话,应该保护的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决不能保护落后的结构;保护的是某些有前景的幼稚产业,而不是针对个别企业。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