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猛
中国企业寻求海外上市成为近年来的一股热潮。有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3月,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中小企业就有3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伦敦、新加坡等上市的企业已超过百家。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海外上市。但在4月底北京召开的“2002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高层论坛暨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与融资研讨会”上,专 家对企业的这种行为持谨慎态度,建议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宜三思而后行。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是其热衷于海外上市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朱少平认为,国内中小企业贡献了60%-80%社会财富,获得的金融支持份额仅有30%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话题。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国家、银行、投资者本人、其它企业、其它个人和风险投资。在投资者本人所有资本都已投入、银行融资难、风险投资少的情况下,到资本市场融资成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择。但是由于国内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创业板市场迟迟没有推出,致使许多高成长型、颇具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利用各种渠道纷纷寻求境外上市。对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颇有同感。他表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很困难等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又有一定的倾斜性,主要钟情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不服务于中小企业也在无形中制约了其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
但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是融资途径的最好选择吗?业内人士对此颇有争论。中国证监会国际部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证监会一贯支持企业到海外上市,这条路是畅通无阻的,但是否是越走越宽广就要靠企业自己的表现了。他认为,中小企业海外上市走的既不是宽广大道,也不是泥泞小路,而是一条砂石路。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企业去海外上市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就会形成一个周期,1994、1997、2000年这三年都是高潮期,2002年又开始了新的一个周期。其中,通过官方途径赴海外上市的共有60家,其中有45家在香港上市。自1993年以来,它们共筹资182.5亿美元,其中IPO170.84亿美元,发行可转债5.4亿美元,增发6.26亿美元。这一数据表明,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已基本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而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不仅可能会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结果,而且即使在上市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
美国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中国区总裁朱德淼认为,海外上市成本高是中小企业难以“圆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据统计,中国企业在美国IPO上市的平均成本达15%,如此高的成本让许多已实现境外上市的企业也为此付出过多,而且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年费及上市的维护费用”。因此他建议,筹资额在5亿元人民币之内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是不合算的。专家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除了考虑面临成本高昂,收益与付出不成比例、市场压力巨大的艰难局面之外,企业还要考虑未来企业成长的需要。不仅海外上市的成本高,而且上市后维持上市公司地位的成本更高。由于国内去海外上市的企业和国外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很差,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也都相当挑剔,买中国企业股票的投资者并不多。同时,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都是区域性的,去海外上市,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海外上市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契机,反而成为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因此,专家建议国内中小企业不要盲目去海外上市,要认清自己的实质需求后再做决断。京华山一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灯场认为,中小企业是否到海外上市取决于以下条件:企业是否急需资金及取得上市地位;企业是否需要外汇资金;企业是否有意拓展外汇市场;是否有意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加盟;公司是否增长快速需要不断从二级市场配股集资;是否希望尽快实施股权计划以吸引人才;是否有意引进国际知名战略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基金加入投资;是否有意和境外公司进行股权置换或购并海外公司;上市成本占筹集资金的比重;审批及操作的可行性。因此,企业应权衡利弊后再做打算。而纳斯达克中国区总裁黄华国也认为,中国企业只有在美国市场上IPO上市才能筹集到资金,因此国内中小企业最好通过IPO途径去海外上市,买壳、借壳上市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其解决的只是面子问题,而不能解决筹资问题。
最后,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仍在国内。他们呼吁,目前应切实制定相关政策,给中小企业以全方位的国民待遇,同时大力启动民间投资,尽快建立起以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而在现阶段,专家们建议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宜三思,与其勉强寻求上市,不如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耐心等待国内二板市场的开放。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