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林林总总,是对目前流行的中国经济高估论或停滞论的简单分析,基本结论是中国统计体系及经济增长大体可信。
我们的推测,所谓中国经济在近5年来处于停滞状态的论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的确显示出中国经济某种奇妙的迹象:即国有经济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夸,而非国有经济部门则因近年来不断向集中复归的体制逼迫,已经渐渐形成游离于政府管制之外的,自给性的 生产、流通和投融资体系,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规模和活力有可能都被低估,长期政府管制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经济越来越顽强地自发生长,自发服从市场经济规律,而政府对真实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能力已日益弱化。由此看来,美国教授们的众口一词不过折射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愉快,就如同欧元问世之前几乎全部美国经济学家都言辞凿凿地说欧元必将崩溃一样。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大致可信,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没有问题,或没有隐忧。中国经济最有可能的隐患是,在快速增长中质量和效益较差。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包括以银行呆坏账换取经济增长,以财政赤字换取经济增长,以企业的低效益、库存增长、相互拖欠以及重复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来换取经济增长速度。这些问题相当严重地存在于中国经济生活中,并为中国人所感知。相比速度问题,它们更真实,也更令人担忧。
另外,毫无疑问,我们也不能保证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就能完全真实地反应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毕竟,GDP核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是如此之庞大,以至于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全部齐备,永远也只能给出一个近似的估计。一旦发现了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人们还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因为这是国际惯例。比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再加上,中国统计体系还有不尽完善之处,统计数据出现误差的概率可能会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大一些。但上述的分析表明,中国的GDP数据并没有错到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到了离谱的程度,总体上它应当还是可以被接受的,是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所能得到的最精确结论。
此外,中国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肯定还要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并随着改革开往的进步而完善。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 TO),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与各行各业一样,中国统计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何才能建立健全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正在推行的公布数据通用系统(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 tem,简称GDDS)。为此,目前中国正在研究采用GDDS系统对外提供和发布统计数据,中国的统计制度必然会在市场化和开放的进程中日趋完善。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2002年又是一个多空两派激烈纷争之年,反映在对国内经济走势的判断上尤其明显。既有著名学者认为"今年GDP冲8%望9%",也有权威人士断言"今年GDP增长7%需要努力"。那么2002年经济增长到底几何?
应当说,今年我国经济开局出人意料的好,一季度GDP增长7.6%,不但高出去年四季度1个百分点,而且开始扭转自去年一季度开始形成的逐季下滑趋势。由于去年一季度是去年全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在这样一个高基数上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无疑为今年全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情况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确有许多超乎寻常的亮点:
1.以住房、汽车和通信类产品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潮流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发挥作用。其成因五:一是刺激内需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宏观调控政策。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内需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得到显现;二是这几年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一轮以住房、轿车和电脑商品等为主导的新的消费浪头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低消费能力的农民正在转化为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市民;四是关税的下调对消费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与世界消费接轨速度加快。另外,按照中央最新的政策,今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度将加快,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相应得到提高。
2.加入WTO后,我国成为世界"大工厂"进程加快。一是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2)"世界大工厂"生产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从轻工,到一般机电到IT制造业)、档次越来越高。
3.在进口增长和外商投资增长的拉动下,东、中部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甚至高出了西部地区。1-2月,东部地区投资947亿元,同比增长22.9%;中部地区投资205亿元,增长25.9%;西部地区投资218亿元,增长22.8%。4、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2月,新开工项目3107个,同比增加37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96亿元,增长49.5%,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5138万元,增长31.5%。
与此同时,2002年的中国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1.下半年投资增长可能回落:当前投资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国债投入和外商投资。但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较弱,且存在项目储备不足的缺陷。而利用外资的增长受制于上年合同外资额。从2001年下半年我国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增长情况看,下降明显,12月甚至下降了37.7%。受其影响,今年下半年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将相应回落;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突破,虽然民间投资受WTO效应的影响,已处升温状态,浙江等一些地方出现了投资增速的迹象,但还有待进一步刺激。2.外贸形势可能将有所恶化:进口将加快。一季度进口增长出人意料地慢,有一些原因,比如,我国的合理应用WTO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如对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的限制),以及国内需求增长格局对除了汽车之外对其它国外产品需求较少。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年进口关税税率的下调估计要到二季度才能真实运作到位,许多进口商将本该一季度就报关的产品,也推后到二季度以后进口;出口增长可能放慢,原因在于大多数国际贸易伙伴(如欧洲、日本)经济还不景气,导致对这些地区出口大幅滑坡。今年一季度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是美国,而美国经济反弹到底能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总体上看,我们认为2002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GDP增长可达7.4%。
(三)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与唱衰中国的论调相对应的是,我们非常看好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今年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洞悉经济市况,掌握无限商机》的中国调研报告。根据该调研报告的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30年会从现在的第六位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本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强的经济体。
中国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等人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本世纪中叶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本世纪内很难超过美国。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2000年的水平。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4月10日在柏林出席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举行的宴会时代表中国政府宣布:我们的计划是,到2010年,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中国2030年将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以为,中国经济运行之所以能被看好,是因为中国存在着多部可持续工作的发动机。
从国内因素看,"三点决定内需增长面"的格局依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前两个点还是汽车和住房。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汽车和住房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匹配。近几年来,汽车和住房在拉动内需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过去制约汽车和住房消费的政策将不断被消除。与此同时,这几年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一轮以住房和汽车主导的新的消费浪头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第三个点,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增长将有一个推动力量更大的支撑点出现,即城市化建设。加入WTO后,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必将加快。有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50%左右,每年将有2000万至5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化的最大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有效的供给。绝大多数服务业在农村都无法生存,但在城市里却可能如鱼得水。
从国际因素看,全球化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轻型制造业的主导,在这个领域上国际市场出囗价格与获利率不再取决于西方与中国的成本差异,而是由泛中华企业彼此间的竞争来决定。加入WTO后,中国作为"世界大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范围将不断扩大,地位将越来越牢固。中国不仅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人数众多,而且素质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人囗已达4千万,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数不久后又将超过300万。这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为提高竞争力的境外企业来到中国落户。这一现象在日本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马来西亚投资的日本企业大部分已经开始抛弃马哈迪尔总理的多媒体电脑城计划,把资金转往中国。一些人预言,越来越多的日本高科技企业将关闭国内工厂,大批迁往劳动力、土地和效用成本更低的中国。与中国搭上边的经济体就会赚钱,搭不上或是不愿意搭的就会萎缩,这道理已经基本成为了国际共识。
总之,从长远看,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个火车头,这个火车头,也许是地区性的,也许是世界性的,它决不会因为当前国际上唱衰中国的潮流而发生任何变化。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