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灿
自1999年以后,中国内地的学术界开始熟悉张五常教授的名字。各类媒体不时报道张五常教授在国内各地巡回演讲的消息,这不仅为他赢得多方的赞誉,同时也引来其他学者发表不同观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夏业良,就是第一位发表文章“给张五常热降温”的学者。夏业良的文章也引发新的争论。尽管张的推崇者认为此举为哗众取宠,借名人之名出头;但夏业良也不乏支持者。
学术界需要多种声音,无须急于争辩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学者应始终保持以独立的头脑思考,在自由争论的学术氛围中竭力接近事实的真相,发挥启蒙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因此,在采访张教授的同时,我们也采访了夏业良博士。
言语失偏颇
记者:你为什么决心第一个站出来提出异议?
夏业良(以下简称夏):我首先声明,对于张教授本人,我并没有诋毁的意思。我针对的,是一种浮躁的风气。
张曾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大约下过3年的苦功读书。其后我没有读书,至少30年。我喜欢天马行空的自己去想。”他这些话的意思,好像经济学根本不用去学那些枯燥的原理。只要三招———约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需求曲线斜率为负以及机会成本,可以对日常的经济生活指手画脚就够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学家说出来的话。
念经济学,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各种数学模型、公式都是最基础,学起来很累、很苦,张教授作为过来人,应该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听演讲的学生。但是他的演讲中却过于夸张的突出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告诉别人,不用读书,只要智慧和思考就够了。
报道有渲染
记者:有些人认为你是借骂名人出名,你怎么看?
夏:在这篇文章出来后,有人指责我说“我看你说的只是张的学品”等等之类,“你有本事批评张的学术呀?”
其实,知道张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还是从经济学消息报上了解他的情况。他的佃农理论对于学术界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过去很多人对张崇敬的都不是他的学术文章,而多数来自报纸、杂志上的介绍。最近两三年,张到全国各地演讲更是强化了这种情绪。给人感觉他是天才,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一点就通。他常常说,自己的博士论文是经济学中的里程碑,《佃农理论》推翻了经济学200年以来的观点,还没有看到一个其他的经济学家能做到这一点。这些话以后被人引用,用到最后引号都不见了,以至于大家都以为这成了定论。
反对惟才论
记者: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这种张五常热?
夏:我看,张教授在早期还是比较严肃的,他当年的成就与他的努力分不开。最大的特点在于善于提出、思考问题,逼迫自己认真思考。
至于现在被媒体爆炒的首位华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的头衔,实在有点过。是否首次提名,我们没有细查。他的佃农理论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否真的达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要求的,比如有突破性贡献或者是非常的创新等,我们都不得而知。不可否认,有这样一位华人经济学家,在世界经济学界颇有影响,我们还是感到自豪的。但他目前的这些演讲,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益处。学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于现实的关注。一个人的天分再高,也不能30年目空一切、横扫一切。尽管张教授在美国时做得不错,回到香港做大学院长,但很多年过去了,有谁听说过他的嫡传学生现在很出色的呢?这的确是一种遗憾。
夏业良简历
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
2000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师从彭希哲教授(现任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人口研究所所长)。
2000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合作教授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目前兼任杉杉集团发展战略咨询师。
《京华时报》(2002年4月24日第B29版)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