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响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外资银行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内地,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先后在上海、北京开展外汇业务。但外资银行的到来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形成皆大欢喜的局面,反而出师不利,外资银行与中国储户之间的第一次交道,就带来令双方都有些尴尬的矛盾和冲突。
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存款低于一定数额(5000或2000美元)的储户 收取服务费的规定。这一规定显然让中国储户感到意外和不满,于是也就议论纷起,花旗银行在上海开业没几天,就已经遭人指控,汇丰银行在北京还没有开业,便先遭新闻界的质疑……
人们对外资银行做法的质疑大约产生于不解和不平。不解的是,吸储、放贷,低进、高出,从中赚取利差,是我们对银行经营和赢利模式的基本理解。于是每一个储户都是来给银行“送钱的”,银行理应恭迎尚惟恐不及,哪里还能板起脸来收费?不平的则是同为储户,大户就免费、小户就收费,分明是嫌贫爱富,歧视百姓。上海储户指控花旗银行,主要就是控其对小储户的歧视。
但事情出来之后,已经有业界专家指出,国外银行,尤其是花旗、汇丰这样的大银行,已经不把赚取存贷利差作为赢利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转向利用向用户提供理财服务而赚取服务费用。这层道理一旦说破,其言外之意也就不难理解:对于银行来说,不是每一个储户都是“上帝”,那些无“财”可“理”的小储户就尤其不是。于是对他们收些费用,既可以平衡银行成本,还可以含蓄地提醒他们,是不是到别家去找找不收费的服务。对于这种做法,如果以小储户的心理感受进行道德判断,则歧视是肯定的。但银行不是公益机构,没有义务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为不同的客户按不同的事前约定提供不同的服务,是银行的权利。至于这种事前约定本身就已经对小储户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则不在崇尚经济理性的银行家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过去我们曾经把到银行存钱称做“支援祖国建设”,而银行的经营宗旨则是“为人民服务”,于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交道就不是经济行为而更像是公益行为。但现在银行越来越是银行了,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关系也就需要重新界定。既然赚取存贷利差还是国有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就还是银行经营的最重要的依托,以免费服务吸引、留住储户,就可以理解成国有银行的经营策略,而不一定是对每一位储户的爱心。而且现在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求银行逐步淡化行政色彩,回归经济理性,以经济规律指导企业经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出于赢利目的,就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将来有一天国有银行也实行对某些客户、某些业务的收费服务,我们也不必不解。
至于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同对待,确实事关社会平等问题。健康、合理的社会不能放任这种不平等现象恶性发展。但追求平等的愿望不能寄望于银行家的善心和姿态,而是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努力。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