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点。据统计,我国的失业率已经在4%左右,失业人数约690万人。这些人面临的就业形势如何?我国应如何应对?在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国发(春季)经济形势报告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副所长陈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形成原因:工业改革造成大量下岗工人
在本次报告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指出,中国面临两方面的就业压力,其中之一就是工业改革造成的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压力。
国发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也指出,根据估计,现在国有企业的冗员比例有三分之一左右,有些国有企业的冗员则异常严重,以鞍钢为例,鞍钢共有职工24万人左右,产量和其相近的宝钢职工只有1万2千人,而国际上类似产量的钢铁企业只有6千员工。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必然会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分流。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
张军扩还指出,我国的另一个就业压力则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方面的问题尤其严峻。陈淮则用数字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介绍,中国现在的可耕地占世界的7%,只需要6000万劳动力就可耕作。但现在中国的乡村从业人员有4.99亿,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未来10年,我国需要把2亿农村人口实现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在农村的劳动人口的收入增长跟上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
张军扩表示,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特殊,它一方面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就一般经济规律而言,这两种转变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就业压力,而这两种转变却在我国同时进行,再加入我国本就有非常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现在面临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
我国就业形势处在国际化竞争阶段
除了因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之外,我国的就业形势还处在国际化竞争阶段。陈淮说,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资本也必将在全球内重新配置,而国际分工也将在全球内重新组合,这必将带来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内的重新配置。资本在哪里,就业岗位就向哪里转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必将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劳动力的挑战。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世纪。陈淮认为,科技发展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扩张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应对办法:促进国营中小企业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张军扩研究员指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吴敬琏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而且还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我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是承接1978年到1996年我国农业部门转换出来的2.3亿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全国工业部门1.5亿劳动力中,就有1.1亿在小企业就业。
推进城镇化建设战略
陈淮研究员表示,要解决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城镇的容纳力。但中国现有城镇的容纳力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建设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一个正在建设或改建的城镇本身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一个新的城镇建成之后,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发展自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好的就业机会。作者:王永娟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