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与经验,使这个“天堂硅谷的先行者”总是能不断地、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行业的先机
文/本刊记者 戚娟娟
在有着“天堂硅谷”美誉的杭州,郭华强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只要触摸中国证券 、金融市场IT技术商的发展脉络,他的名字便会首先跳入眼帘:
1991年10月,郭华强与朋友一起创立杭州南天金融电脑公司;
1993年,郭华强等人创立杭州新利电子有限公司;
1993年5月,新利推出第一代柜台交易系统;
1994年,南天金融电脑公司更名为杭州信雅达电子有限公司;
1995年2月,从新利公司出走的8名部门经理成立杭州恒生电脑公司;
1996年,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郭华强转而专注于信雅达,涉足银行IT领域;
……
信雅达、新利、恒生——杭州这三大金融领域集成商,不可避免地都烙上了郭华强的印记。10年前,郭便看中了家乡山清水秀间蕴涵的灵气,信誓旦旦地喊出,“要把杭州变成中国的西雅图。”他说这话时,杭州还显然与软件无关,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观光胜地。
时光流转到21世纪时,在中国的金融、证券软件领域,却很少有国内的IT企业能与杭州的公司一较高下了。在这里,谁都不否认,郭华强是个先行者。于是,就能听到有同行这样评价:“事实上,是他最早发现了这个市场,又为这个产业培养了很多人。”
步步先
郭华强是善于捕捉行业先机的,无论在新利还是信雅达。他承认,这部分是得益于早年在浙江省工商银行软件科的工作经验,让他至今对金融电子化领域的发展动向都能保持着良好的嗅觉。
1993年,新利在全国率先推出自助刷卡委托,并完善了自助系统。而后,郭华强领导开发的证券柜面交易系统,则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柜台交易系统的升级浪潮。中国证券电子化从此由手工操作转为自动委托。新利也借此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就创下600多万元的纯利。
“那时,中国的证券业刚起步,证券交易还都是通过手动完成的,银行系统的很多业务也都是人工完成,我想,证券和银行系统的自动化这一块业务,完全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因与香港大股东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上相左,郭华强逐渐把注意力转回更名后重新起步的信雅达上。
彼时的证券IT领域已是烽烟四起,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层出不穷,学金融出身的郭华强又开始了另一番盘算,琢磨着在大金融领域为信雅达找个新出路。这一次,郭华强把目光瞄准了电子影像缩微技术。经常会去美国的证券业、银行业和IT公司走走看看、感受一番的郭华强了解到,近几年来,美国花旗、运通、三和等银行均已采用了光盘缩微档案。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90年代初就已注重实现会计档案的电子图像(光盘缩微)自动保存。
郭华强顿觉眼前一亮:这又是一个中国人还没有发现的市场。
的确,在中国银行、保险、工商、证券等领域,档案保存还维持在传统的状态下,一般采用纸张保存和胶片缩微保存两种方式。纸张保存的管理手段落后,而始于五、六十年代的胶片缩微保存方式,虽然部分解决了纸张保存的一些缺陷,但仍无法支持网络查询,并且需要使用专用设备,投资高昂。如能利用图像数字化技术设备,比如摄像机、高速扫描仪将业务资料的影像录入计算机系统,通过条码、OCR等技术自动建立影像索引,就能使各个业务部门及时调阅电子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而数据经过压缩处理后,存储到海量存储设备中,还可进行长期保存。
“这个市场很大。文档的电子化、数字化处理肯定是发展趋势,银行,证券,税务、保险,工商、海关都需要。可国内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郭华强立刻做出判断:这事情由信雅达来做!
刚开始进行文档电子影像处理的开发和推广时,郭华强还遇到了一些不小的阻力。那时,影像系统不为人所知,人们显然更习惯手写文档,幸而国家的法律文件及时出台,解了郭华强的燃眉之急。而今,《刑法—证据》、《银行票据法》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方法》中均对电子化的档案的归档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与行业标准的支持。
其后的发展,在自信的郭华强的印象中,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当年8月,信雅达受中国银行总行委托,在温州市工行成功地实施了银行票据光盘缩微系统,在中国银行票据电子化管理中拔得了头筹。
郭华强善于发现,而当别人同样发现了这个市场时,他已在其中走出很远,甚至,筑起了相当的技术与销售的壁垒。
“信雅达好像一所学校。”“老郭的人格魅力挺大。”在杭州,不少人都这样讲。信雅达的员工告诉了记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信雅达出去的人,杭州的其他公司都很喜欢要,跳槽过去后基本上都能成为骨干。“离开这里去了别的公司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和《信雅达庭院》一个风格。”这是信雅达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上市热望
IT业正经受寒冬,即使在冬尽春来的江南,草长莺飞,柳绿桃红,也掩盖不住这里的软件公司所遭遇的阵阵冷气。当然,郭也能感受到这种难言的寒意。尽管此时信雅达的资产已比1996年初创时增长了50倍,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也把不少希望寄托在郭华强的身上。但郭华强的心头仍会掠过丝丝的不安。他想,也许是时候有些改变了。2001年,信雅达将市场细分后,把各个事业部独立为子公司,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从行业化向产业化的转型,既集中了资源,也降低了成本。在这一年业界不景气的情况下,信雅达平稳地保持住了40%的增长率。
这只是郭华强构想中的第一步。
眼下,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的头等大事就是筹备在国内主板上市。上市的念头已经纠缠了他好多年,在2000年的信雅达内刊《信雅达庭院》上,就登有公司为上市做准备的文章。坐望国内二板整整一年后,郭华强的思路又回到主板上来。目前,辅导期已宣告结束,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招股说明书,打算在这一两个月间上报。
此时的郭华强言辞更加谨慎。虽充满自信,但咄咄逼人的那种气势在他身上看不到,儒雅的他一贯不喜欢谈到自己,这种感觉在现在犹为明显。
2000年,信雅达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公司将经营骨干和主要创业者吸纳进来,由原来的两位股东变更为16位股东,其中有2个法人股东,14位自然人股东,这也符合郭华强的一贯思路,他是推崇“人本”的,认为对公司的高层员工应该给予股份。因而,当年在新利,诸位经理出走恒生时,郭华强予以了很大限度的包容。
而这时面对记者,谈到有关资本的问题,谈到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信雅达上上下下都讳莫如深。郭华强笃信自己的判断:“你看,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者是有联系的,我告诉你一个概念,任何困难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将来,我一直都很自信。”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