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虹(福建)
中国还要不要有自己的商业银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怎么办?各种忧虑夹杂着某种悲壮的气氛在蔓延,各种疑问或反问的句子整天数不胜数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特别是2001年11月11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一份银行服务业开放的时间表后,各种紧张和担忧的声音愈发强烈,国有商业银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言论不时见诸报端。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开放时间表意味着什么?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究竟凭什么和国外银行竞争?
回答上面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还要不要有自己的商业银行?因为按照某种理论解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在加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前又走了一大步。经济的全球化会通过世界性的市场竞争,推出最具有竞争能力的国际性银行,改造或重组那些竞争力低的银行,消灭那些完全没有竞争能力的银行,它将带给世界各国的是“双赢”或是“多赢”的利益。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作一个极端的设想:如果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不够,最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全军覆没”。这样,在中国的版图上只有国外的银行。由于这些国外银行服务质量好,金融产品齐全,效益和效率都很高,竞争力非常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国有商业银行所不可比拟的重大推动作用,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落败”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如此一来,放开来让国外银行到中国与国内的银行竞争,我们根本不必忧虑什么,更不必为了保存自己的商业银行而奋力拼争。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个错觉。它以为民族国家的主权要求与利益要求正在弱化,各国都在为了全球的共同经济利益进行合作或相互妥协。其实,这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首先认可的绝对是自己的主权地位和利益要求,而不是他国的主权或他国利益或全球的共同利益。从国民的心态上看,即使是那些跨国公司中任职长久的职员,名义上他是服务于一个国际性的企业或国际性的老板,但他也有着明确的“国籍”和民族归属意识。所有这些,清晰明白地显示出经济全球化中,民族国家主权至上和利益至上的真实性、强烈性。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上,我们认定,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商业银行(不论是“国有”的还是其它形式的“中资”银行),因为我们需要有中国人对于银行业产权的一定掌握或控制,它涉及到中国国家的主权利益和长久利益,而不仅仅是从国外银行在中国的经营中得到一些经济利益。
然而,中国在现实历史阶段中要有自己的商业银行,并不表明中国政府还能够有更多的“保护性”政策或措施,来保证国内银行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竞争。从这一点看,国有商业银行又确实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挑战。
开放的时间表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1月11日就入世以后银行业的开放公布了一份时间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2)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加入时,开放深圳、上海、大连、天津;加入后1年内,开放广州、青岛、南京、武汉;加入后2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加入后3年内,开放昆明、珠海、北京、厦门;加入后4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3)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4)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5)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在加入后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允许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与中国公司在相同的时间提供金融租赁服务。
从开放时间表的表面意义来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交锋,在业务种类和范围上有一个“宽限期”或“保护期”,其中人民币业务开放的最长时间期限为5年;在地域上有一个“由点到面”的渐进放开过程,它也包含着“宽限”或“保护”意思。然而,仔细体会这一时间表,它所意味的就有所不同。
首先,时间表意味着中国政府对于中国银行业竞争能力和竞争准备的判断,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的考虑和业务的货币种类考虑。时间表背后的潜台词是,经济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或城市,国内银行分支机构的竞争力较强,因而可以较早对外开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开放程度差一些的地区或城市国内银行分支机构竞争力相对较弱,只能开放在后。同时,国内银行外汇业务的竞争力较强,可以完全开放;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只能逐步开放。换言之,开放时间表有这样的认定,中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分支机构,已经具备了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能力和准备。
其次,时间表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人民币业务已经基本对外资银行开放,“保护期”的色彩其实非常淡漠,甚至于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国外银行进入中国版图,自然会首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首选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而我们在5年之内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的城市,基本上吻合了国外银行进入中国版图的选择偏好。那些开放在后的地区或城市,国外银行并不会马上进入,甚至于在5年之后也不会进入。它表明从现在开始,国内的银行已经在“与狼共舞”了。换个角度看,率先开放的发达地区或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是今天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竞争的主战场,也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再次,时间表意味着国内银行并不具有多么充分的改革时间,而是必须在现实已经有了的竞争之中,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造。千万不要以为国内银行可以有几年的“改造期”,可以通过这番或那番的改造,大大地提高竞争力之后,再与国外银行进行较量。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依托于现实的制度框架和竞争力,来与国外银行进行竞争,并在竞争之中构建新的商业银行体制和机制。这一点,让我们既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同时,这又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信心的一种表现。我们根本不可能指望什么“重建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迎接挑战,而是要依托现有的基础来面对竞争。
凭什么与国外银行竞争?
那么,我们凭什么与国外银行竞争呢?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可以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资源层面以及历史积累形成的内部优势层面来看。
第一,关于产权制度。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是100%国有资本的银行,产权的属性是清晰的。但是,产权清晰并不自动形成产权主体清晰,国有产权的商业银行时下的产权主体并不清晰,国有出资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不存在,究竟谁能够代表国有资本一直没有清楚的法律界定。产权清晰是效率的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清晰但产权主体不清晰,银行运行效率是存在折扣的,它当然地影响到了银行的竞争力。弥补产权主体不清晰而导致效率低下的缺陷,时下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政治责任和职位升迁,并辅以道德要求来实现的。当然也有相当量的经济收入激励。这种弥补方式是有力度的。但长期依靠如此弥补方式,不足以形成强大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关于管理体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是总分行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一级分行抑或二级分行都是资源配备和利润产生的中心,也是权力行使与责任负担的中心,能够充分地调动各分行的积极性,能够按照市场和客户要求,迅速地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具有效率和效益上的优势。但由于资源配备和整合权力向分行和二级分行的下移,存在着各级分行对于资源配备的“内部人”整合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过,在现代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中,只要是经营多元产品的银行,在地理区域面积很大的范围之内经营的银行,总分行制就是一种相对多的管理体制选择,它的优势明显。对于这种体制之下的分行可能的“道德风险”,通常通过授权制度、信息技术的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措施来约束。可以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总分行管理体制,并未表现出对世界先进商业银行多么大的距离。需要加以改进的,是相关内部授权制度、总分行之间制约制度,以及处罚制度等的系统完备。
第三,关于经营方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方式,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政策上不允许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近年扩张的业务种类,也大多只是围绕存贷款业务而延伸的中间业务或很小量的投资银行业务。利息收入仍然是最大头的收入来源。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各种模式表明,分业有过分业的优势,混业也有过混业的强盛,重要的是看历史环境接受哪一种经营方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时下的分业经营方式,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监管手段还不先进的情况下所维持的。从竞争力角度看,它受到来自于外在国际商业银行混业趋势的冲击,在加强监管手段的同时,加大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对于新型业务,尤其是投资银行业务混合的程度,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许多的业务已经在混了,其运作之中产生的竞争能力与发展前景,均有着令人兴奋的许多方面。
第四,关于激励制度。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大体为“三分天下”:官位的、精神的和文化的激励,非直接货币化的“隐性”经济激励,以及逐步在改善的货币收入增长激励。作为国家公民,同时又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人员,他取得来自于民族国家的官位、精神鼓励和国有性质职业场所特殊的文化激励,这种激励具有其它的激励方式所不具有的巨大的功能,也是未来国有商业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非常强大的竞争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非直接货币化的“隐性”经济激励已经大大地减少,但相比于国外银行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激励还具有相当大的份额,福利方面非货币的分配还是存在,这种激励的作用不可忽略,只是它随着“隐性”的逐渐透明化,支持竞争的力量在弱化。此外,目前激励员工的个人货币收入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货币收入的激励体系还不完善,由它产生的竞争力,目前不足够大。同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对员工产权体系的激励,不论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都不能获得银行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来成为银行的“主人”,这与国外银行相比不具有优势。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收入的激励已经处在加快的改革之中,激励的力度走势明显增大。如果能够增加对员工产权激励方面的尝试,国有商业银行源自于激励的竞争力并不弱。
第五,关于科技手段与网络水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科技手段与网络水平并不低,但整合水平相对较低或技术升级相对困难。在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实行垂直领导之后,制度的变革迅速到位,科技手段和网络的跟进则难以迅速到位。但国外商业银行进入中国后,由于不可能迅速建立机构网络体系,我们尚存在着足够的时间来完善科技手段和网络的建设。
第六,关于金融资源状况。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掌握着绝对比重的存款资源和客户资源,这是一种基本的竞争优势。存款资源的竞争力,是几十年来积累而成的,它需要全国性的储蓄网点建设,社区形象的长期树建和深入人心的巩固,也需要与一些企业存款客户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这是国外银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国外银行大多不会直接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存款资源。从客户资源上看,国外银行将会以服务质量、产品创新、低成本战略等来与国内银行竞争,未来对于客户资源的争夺将大大强烈于对于存款资源的竞争。不过,客户资源具有与存款资源某些相同的特性,长期合作的关系会使得相当一部分客户有着与国有银行之间更加和谐的沟通性,他们会坚守国有商业银行阵地。显而易见,稳定客户资源最后还得看国有银行如何通过改善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来与国外银行竞争。
第七,关于历史积累的内部优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几十年来,在发展外部存款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同时,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创造并适时更新了服务于社会和客户的大量金融产品或系列产品。特别是近20多年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围绕市场和金融交易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和创新,大多以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为标准,以国际同行认可的准则为标准,服从国际银行监管规则的意识大大强化,除了中国银行之外的其它国有银行都已经在国外金融中心设有机构,从人才的培养到制度的变革再到技术手段的进步等方面,都有了进行国际竞争的基本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不堪一击的“弱者”。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所需要做的,一方面是依赖于已经有的制度框架和技术手段、基本资源和内部管理基础,直接与国外银行竞争;另一方面,加快对于产权制度、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争取在竞争中重塑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今天,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忧虑。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毕竟我们面临的竞争和改革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最危险的”倒是极端性的心理恐慌或极端性的盲目乐观。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