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女大学生在看招聘信息。在求职过程中,作为特定群落的女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上不了解她们的人士的好奇与窥探目光的考验。摄影:本报记者 李锋
编者按
时至3月,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在忙着找工作,记者将目光投向了其中的女大学生,她们中不少还嫌稚嫩,还嫌青涩,然而由于对她们爱情、婚姻、甚至性观念的好奇,使得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这个特定群落————天之骄“女”们充满想象。记者不断地听到求职的女大学生发出这样的声音:为什么一定要问隐私呢?当然,她们只是抱怨,这些也许只是她 们生活中小小的不愉快,但却反映了大家没留意到的一种意识,她们应该面对隐私“拷问”吗?
女大学生私生活干卿何事
“你有男朋友吗?”“你赞成婚外性行为吗?”“你跟异性同居过吗?”“如果客户对你提出性要求,你怎么回答?”“如果老板骚扰你,你怎么办?”最近记者对广州地区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用人单位喜欢在面试时触及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在对1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随机访问中,发现5名男生中只有1名在面试时被问及女友(因特定国家机关需要),10名女生中却有7名被问到“有无男朋友”等类似与个人隐私有关的问题,其中6人觉得“有点儿难堪以及不太愉快”,只有1人大方地表示不介意回答这类问题。一位被采访的暨南大学女同学愤愤不平地对记者说:“我的私生活与找工作有关吗?”
在记者调查的7名女生中,照实情回答的有3人,另外4名隐瞒了男友情况,一名学哲学的女生因男友比自己迟一年毕业,而身为独子的男友要回上海父母身边,她要找的这份工作只是暂时过渡的,1年后再与男友双双到上海创业,所以听到问“有无男友”时她反应极快地撒了谎,“没必要给自己惹麻烦嘛”。
广州某外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施小姐在毕业时也曾经遭遇过隐私“拷问”,“当时感觉很屈辱、很困惑。”现在坐上“拷问”人的位置,施小姐说她在面试前只会要求应聘者填一张基本情况表,在面试时可能会根据职位的不同问一些EQ题,考察面试者的分析能力,而不会纠缠在对个人隐私的窥探上。施小姐认为,“隐私拷问”的时尚如果不能受到严厉的谴责和制裁,人才市场早晚会“发育”成“人肉”市场。
用人单位拷问隐私为哪般
为什么用人单位喜欢“拷问”女大学生隐私?广州一家拥有3000员工的国企人事处的负责人觉得,聘用没有男友的女生可以适当地为本单位的适龄男青年创造内部解决的机会,有男朋友的女生找工作一般都会以男友为主,如果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可能还得帮她解决家属问题,否则女生也不会安心工作,这些事情当然应该了解清楚好,要不单位好不容易招了人,刚上手就走了,再重新招人又是一种浪费。
广州一家大型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杨总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觉得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为一个应聘者,如果觉得用人单位问了不该问的问题,可以提出拒答要求,如果对方坚持要问,可以选择拂袖离去。
他认为,面对隐私问题,回答的决定权在面试者自己,用人单位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有权制定一套自己考察人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问的一些看上去与隐私有关的问题,只是出于考察的目的。那些极个别的招聘者出于个人好奇来问的问题,只能靠应聘者自己判断,而不能由于怀疑别人出于私人目的,而否定问涉及隐私问题考察的方式。一旦因拒绝回答影响获得该职位的话,也是应聘者必须承担的代价。另一方面,应聘者在面试时也会问及单位的隐私,单位该不该回答呢?这与问个人隐私是一个性质,用人单位与面试者是站在平等地位上的,求职者的心态要调整好,不要整天把自己看成一个弱者。
专家建议如何应对尴尬问题
既然大学毕业生还得找工作,找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中都有可能遭遇这一类尴尬的询问,那么如何“对付”用人单位就成为女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小小的课题。
遇到隐私“拷问”,女大学生似乎不大愿意求助于学校。中山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丘国新老师负责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工作已近20年。他说,由于应届毕业生多数没有社会经验,中文系的就业指导人员在用人单位来招聘前,已经针对往年的问题给毕业生们打了预防针,比如告诉学生们如何回答一些似是而非的IQ题等。他介绍,由于中文系的毕业生多是在政府机关就业,这些单位又大多直接在系办公室面试,所以中文系的女生基本没有人反映过在面试时遇到这类问题的尴尬。“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女生不太好意思,被问过之后不愿再提了。”但是据去年的毕业生私下底跟记者透露,她们班好多女生都遇到过隐私“拷问”,尤其是漂亮女生。
如果女生在应聘中遇到这类问题该怎么处理呢?丘老师建议学生千万不要被误导,要分析问问题人的动机,注意保护好自己,同时随时跟老师联系汇报,商量对策。
女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一般是问什么都会如实作答,除了基本情况要如实回答外,在面对“隐私拷问”时,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妇女问题的专家王宏维教授建议学生可以举出“PASS”牌,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觉得对方问题使自己人格受到侵犯的话,不妨干脆一点拒绝这家单位,因为即使选择了这家单位,以后也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威胁。如果感觉机会难得,倒可以试试采取机智一点的回答化解,在保护自己的状态下又不得罪对方。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面试只是走向社会的一个序曲,以后她们将要承受的压力更大,面临的情况将更复杂,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小小的练兵。
场景一
某国企招聘者:你要和男朋友分手吗
广州地区某著名高校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小江,经系里推荐面试本地一家国企,层层面试相当顺利。最后,她获得单独与部门负责人面谈的机会。
“有男朋友吗?”这位男性负责人突然这样发问。
小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被这个问题问愣了。她不知如何回答才能让负责人满意,于是如实答道:“有。”
“那他在广州还是外地?”
“他在办出国手续。”小江仍然老实地回答。
“你将来会不会跟他一起出去?”
“我的专业出去也派不上用场,所以没想过出去。”
“那你们不是要分手了?”
“……”
小江事后讲起这个场面说:“大学里光顾上享受恋爱的甜蜜了,谁想过这么现实的问题呢?没想到面试我的人考虑得比我还长远。招聘单位高高在上,不回答他的问题又不好。可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挺不愉快的。”
场景二
某私企老总:你能接受一夜情吗
大连某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小蓉,在广州面试某家私营企业的业务员职位,进入最后一轮面试时,单独面对老总。
老总循例问了一些对业务岗位的看法后,突然问道:“有男朋友了吧?”
“还没有。”小蓉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
“你怎么看待未婚同居?”“你能接受一夜情吗?”
清秀的小蓉愕然,面红耳赤的她起身拂袖而去。
事后用人单位的老总解释,他们要招的是业务员,需要作风泼辣、大胆果敢的人,这样设置问题,是为了考察招聘者的反应能力和人生观,是他们公司考察个人综合反应的一套自己的做法。
然而小蓉觉得受了很大屈辱,她激动地说:“这种个人看法属于我的隐私,跟工作有关系吗?我宁可失去一个可能不错的就业机会,也不愿忍受别人的性拷问!”
-专家析因
招聘方问隐私存在三种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妇女问题的专家王宏维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上是男性文化,男性是主体,女性一直只是被看、欣赏或玩弄、文化言说的对象,即使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依然维持不变。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吸引了社会上的关注目光。她们对爱情、婚姻乃至性的看法,也是外界不熟悉和好奇的所在。加上部分媒体对“女大学生性开放、傍大款”等事件的炒作,使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对爱情、性行为的状态拿捏不准,以致有人问出较出格的问题。
王宏维教授分析说,问隐私问题的招工者无外乎3种情况,一种是个人素质低,想窥探别人隐私,一种是不懂得尊重别人隐私,第三种则是想通过这种问题来探测面试学生的思想状况。但对3种情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规范。
王教授认为,来面试学生的所谓考官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对道德尺寸也未必可以很好地把握。如果想通过这类问题来了解人的状态与思想,应该从应聘女学生的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测定,而不能靠揭人隐私。
“拷问”隐私是不是性别歧视?王教授认为,女生被问及敏感问题,直接说是性别歧视也不太准确,但这种情况的出现肯定受整个社会男性占主体的氛围影响。传统观念上,女性的定位是与家庭、婚姻联系在一起的,职业女性能不能兼顾事业和家庭,这点是用人单位关心的。从好的方面考虑,这类问题对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有一定帮助。但客观地讲,这类问题也体现出面试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个人尊重不够。
-律师说法
隐私受侵犯可录音取证
广信律师事务所的袁耀鸿律师认为,个人隐私的内涵相当广泛,只要属与外界接触的个人内容均可与隐私扯上关系,不一定女性的年龄、三围等才算隐私。
他介绍,我国的《宪法》、《合同法》、《婚姻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等法律,都可以援引出与保护个人隐私有关的法规,如《婚姻法》中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婚姻案件不能公开审理,个人隐私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列同等地位。但他同时指出,我国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细化、具体、明确,没有量化的标准。
据介绍,如果香港女性在应聘时被询问到隐私(如婚否、体重、对性生活态度等),可以根据《私隐条例》告招聘者侵权。
他认为,我国内地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商业化的阶段,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当然也不能像香港等商业社会一样细致。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个性的张扬,使得对隐私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有待于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在各方努力下,对隐私的保护才会逐步完善。
他给女大学生们开出了这样保护自己的药方:在面试时可携带录音机等物,当隐私受到侵犯时可以录音取证,以便必要时将面试者告上法庭。本版撰文:本报记者石磊吴真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