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加深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人民银行今天公布了稳健货币政策由来、内涵、实施效果及取向,并对当前金融运行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全文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紧缩趋势时,一般是同时采用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我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却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呢?
一是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偏多。1978~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零售物价年均上涨6.2%,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23.6%,贷款年均增长20.6%,广义货币年均增长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出7.7个百分点。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速增长,广义货币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现价(GDP)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2000年为1.52,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M2主要是由银行贷款创造的,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同时,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在多年积累的货币存量过多的情况下,如果再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二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负债率过高和资本结构单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8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25%左右,企业承受贷款能力较强,加上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导致贷款多年大幅度增长。到90年代中后期,国有工业企业账面资产负债率为65%左右,如剔除账面无效资产,实际负债率在80%以上,少数行业出现资不抵债。另外,近年新开工的一些技改项目资本金普遍不足,资产负债率也较高。负债率过高使企业承受贷款的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盲目增加贷款,势必增加新的呆坏帐,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
三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主要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结构问题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解决结构问题应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单靠扩大货币供应事倍功半,相反还可能增加新的矛盾。
四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1998年,中央在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由于市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贷不出去。财政增发国债,由银行购买,本身是运用银行资金,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条件。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收缩货币供应,而是适当增加了货币供应。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为此,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商业银行按信贷原则自主增加贷款;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7个百分点,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8000亿元,为商业银行增加贷款、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1996年5月以来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降息累计减少企业净利息支出近3000亿元。降息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对启动投资、促进消费,对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操作,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促进贷款投放,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对商业银行定期进行窗口指导,及时传导货币政策意图。
2、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998年以来,对信贷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基础设施贷款政策,鼓励和督促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调整个人消费信贷政策,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农村信贷政策,推行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制度;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调整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政策,提高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进一步沟通和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调整对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开办助学贷款,开办学生公寓、医院等贷款新项目。
3、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金融稳定的作用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人民银行认真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稳定的作用,主要包括: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其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支持债转股;为确保少数严重资不抵债中小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市场,确保居民存款支付,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根据从严掌握的原则,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等等。
4、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量为1978亿元,2001年达到了8082亿元,较1998年增长了3倍;1997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量为307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了40133亿元,增长近130倍;1997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余额和贴现余额分别为1335亿元和581亿元,2001年分别为5112亿元和2795亿元,分别增长了2.8倍和3.8倍。几年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明显加大,对基础货币吞吐、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显著增强。1998年公开市场业务累计交易量为2827亿元,2001年达到16781亿元,交易量增长了4.9倍。
三、近几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是一项正确的宏观决策。
1、保证了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1998~2001年广义货币(M2)分别增长15.4%、14.7%、14%、14.4%(后两年含股民保证金存款),分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物价之和(GDP+CPI)高8.4、9、5.6、6.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分别增加11491亿元、10846亿元、13346亿元、12913亿元。四年来,根据物价涨幅、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预期调控目标为年均增长14~15%,实际执行结果都在调控目标之内。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信贷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增长较快。4年共发放基建贷款和技改贷款1万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债项目建设;
二是农村信贷结构得到调整。1998~2001年四年中,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限额累计增加812亿元。2001年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95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新增803亿元,占57.6%,是近年来占比最高的一年;
三是个人消费信贷得到迅速发展。1998~2001年,个人住房投资分别增加3614、4010、4902和6226亿元,与此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294、905、1952和2282亿元,到2001年末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余额达到5598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在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下,信贷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几年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贷款份额继续上升,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2000年末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余额达4.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8%,比1996年末上升9个百分点。
3、金融监管得到加强,贷款质量有所提高,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化解金融风险,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下降907亿元和3.8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下降3.42和4.9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降低2~3个百分点的目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1707亿元,收回现金357.7亿元,现金回收率达到21%。
4、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本外币政策的协调,维护了内外部经济的双重平衡。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除1998年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持续双顺差。到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121.7亿美元,比1997年末增加723.7亿美元。2001年当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5.9亿美元,创历年外汇储备增加额最高纪录。2001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6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的良好态势。1998~2001年,GDP分别增长7.8%、7.1%、8.0%、7.3%,消费物价分别上涨-0.8%、-1.4%、0.4%、0.7%。稳健货币政策获得广泛的国际赞誉,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四、2002年货币政策目标和主要措施
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朱镕基总理要求,要更好地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改善金融服务。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的指示精神,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督促商业银行改进服务,扩大贷款营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2002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3%左右,现金M0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总体适度,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协调好本外币利率政策,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目前的上浮30%扩大到50%。适当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加强再贷款管理。健全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收集、分析、咨询、决策和监测系统,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发挥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督促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支持国债投资的基建、技改项目和农业结构调整,改进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尽量满足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进服务,增加对农户贷款、"公司+农户"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必须坚持农户自主申请、自主使用、自主还贷和农村信用社按贷款原则自主审查、发放和回收贷款的原则。通过"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定银行",建立银行、学校和借款学生三者之间稳定的关系,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幅度增加。稳步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严禁发放个人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指导,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发展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优化小企业的信贷环境。继续落实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金融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贷款营销观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权集中,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下放的原则,调整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增强分支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逐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层层下达贷款规模的做法,依据当地信贷合理需求,按季自下而上编制、自上而下审定以资金来源和运用、成本和利润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经营计划,理顺内部资金往来利率,促使分支机构合理和充分运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增强市场营销观念,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培养和选拔客户,拓展信贷市场;完善贷款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考核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沟通和传递有关货币信贷执行情况的信息。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督促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时编制和认真执行业务经营计划。落实货币信贷责任制,相对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内容,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对人民银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舆论,促进货币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加强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专项借款的管理,严格监督到期本息的归还。
五、如何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少增问题?2001年,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2913亿元,同比少增409亿元。但由于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努力取得成效,贷款质量明显提高,商业银行信贷周转速度加快,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有效供给并没有减少。贷款增长速度为11.6%,比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之和高3.5个百分点。
2001年,贷款结构的调整幅度进一步加大,农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农业贷款全年增加789亿元,同比多增25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增加2755亿元,同比多增20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282亿元,同比多增373亿元,支持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贷款增量同比减少主要是受到需求因素的制约和信用渠道变化的影响。
一是受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我国经济从7月份起呈现减速运行的趋势,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导致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直接制约了贷款投放。
二是商业汇票的发展替代了部分企业贷款。商业汇票作为一种授信业务,有利于减少企业货款拖欠的发生,替代了部分贷款需求。
三是2001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严禁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一部分企业资金退出股市后,补充了生产、流通中的短期资金需要,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
四是2001年以来国债新建项目减少。银行配套贷款及相关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相应减少。由于国债配套拉动力度减弱,全年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新增5960亿元,同比少增36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减缓,主要集中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论是贷款增速还是贷款市场份额都是上升的。全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6412亿元,同比少增1498亿元,增长9.4%;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3035亿元,同比多增763亿元,增长36%;在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49.7%,比上年末下降9.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占23.5%,比上年末提高6.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正常合理的,这是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贷款考核力度、业务经营由过去的扩张规模向优化贷款质量转变的必然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采取层层下达贷款规模的管理方式,使得一些基层的贷款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银行贷款营销观念不强,信贷服务有待改进;有的银行在加强风险约束的同时,相应的信贷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等,从而影响到贷款的合理发放。我们正在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六、如何正确分析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各商业银行积极加强基层调研,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合理解决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产生了一定积极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贷款满足的情况反映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满足率地区间差异也比较大。虽然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完善自身信贷管理,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力度,减少贷款审批环节,真正发挥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贷款难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01年10月份,人民银行对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1018个县、5764个县级金融机构、9845家县内中小企业贷款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申请贷款笔数满足率为72%,贷款金额满足率为68.5%;金融机构反映,对企业申请贷款的受理率为91%,贷款满足率为81.6%。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一是县级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例并不太低,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也较高,贷款的满足率也比较适度。人民银行调查县级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73.6%,低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比4.7个百分点。调查的县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为65.3%,高于全国金融机构占比21.7个百分点。未批准贷款的原因主要来自企业方面,金融机构也还需改进工作。
二是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满足情况地区间差异也比较大,在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已经有所缓解。东部、中部、西部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分别为74%、64.7%和61.6%。在东部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某些"大行业"产品供给相对于市场需求趋于满足,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企业改制取得实质进展,企业信用和经营状况好转,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出现缓解苗头。各地各金融机构存贷比例、贷款满足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影响,缩小这些差异需要一个过程。
三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涉及到企业、银行、担保公司以及相关经济部门等多个部门,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结构、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以及银企资金需求结构等多方矛盾的存在与冲突。中小企业贷款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问题,如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信誉度低等原因;也有金融机构贷款权上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贷款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差的弊端。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配合,实行综合治理,逐步加以解决。
四是金融机构要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虽然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金融机构应当抓住当前加入WTO的有利契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自身信贷管理,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力度,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发挥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五是除金融机构要改变营销观念外,中小企业信贷工作要特别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避免市场需要淘汰的"五小"企业等死灰复燃;二是处理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处理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七、如何正确看待金融机构存差特别是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存差加大问题?
商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近年来,社会上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问题关注较多,一些人认为"银行存差大是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存差扩大意味着货币政策是紧缩的"等。我们认为,对于现阶段出现的存差现象,要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加以看待。
商业银行存差扩大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200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存款110860亿元,贷款80652亿元,存差约30208亿元。这主要有两个占用渠道:
第一,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政策金融债等金融资产增加。至2001年末,商业银行用于购买有价证券23318亿元,其中在国债登记公司登记的国债9205.6亿元、政策性金融债5327.4亿元,另外还持有相当部分没有卖给居民的凭证式国债。2001年末,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其资产总额的14%,较1997年底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这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是有力的支持;
第二,商业银行缴存到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6652亿元,另外还有7568亿元备付金。中央银行以存款准备金为主要资金来源,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为国家储备外汇。总之,商业银行存差资金都已经占用,较大的存差并不表明商业银行资金闲置。对于部分地区反映出的存差加大问题也要正确分析。部分地区存差加大,反映了市场在资金配置中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资金力度加大,也是主要因素。从1998年起,我国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人民银行不再管理贷款限额及分布,只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对这一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人民银行将继续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同时,运用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对西部地区贷款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八、如何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扩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在允许农村信用社对原有162亿元再贷款展期使用的基础上,2001年对农村信用社新增再贷款312亿元,同比多增150亿元;
二是要求人民银行各分行下达给县市支行的再贷款限额不得低于辖内总限额的80%,这部分再贷款由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自主周转使用;
三是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县联社进入银行间市场,拓宽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
四是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农村信用社推行了"一次核定,分次分发,全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方式,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借款。到2001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4417亿元,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7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累计投放农户贷款2657亿元,共有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近2万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款面达25%以上,十个农业大省的农户贷款面在40%以上。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但是,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是农村金融存在的重要问题。为切实缓解这一问题,2001年底,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农民不断增加收入。
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信用社依靠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成立各村信贷小组,评定各个农户借贷能力和资信,核定农户借款最高限额,农户可在贷款额度内,直接向信用社办理借款手续,并自主使用,按期归还。在此基础上,根据贷款户占全部农户比例和农户守信程度,对村镇贷款发放分类管理。
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建设信用村镇,必须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免于担保、抵押,由农户承担无限还款责任的贷款。发放此项贷款,必须坚持农户自愿申请、自主使用,并自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二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建设信用村镇,必须维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
三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设信用村镇,必须紧密依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县、乡、村党政组织。同时,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管理要求,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根据农村信用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评估农户贷款能力和资信,向农村信用社推荐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并引导农户用好贷款,督促农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但是,必须严禁代替农户借贷款和代替农村信用社放贷款。
四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农村金融部门和乡村基层党政干部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创举。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农民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贷款,通过扩大生产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为扩大农民消费,开辟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推进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全面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于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促进依法打击、取缔农村高利借贷活动、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明显成效。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工作一件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好事、实事。(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