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将“对话”外经贸部副部长安民,争论已久的建立“自由贸易区”即将要有说法。
近日,被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纷纷,一直未有实质性结果的有关内地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一事,终于有了最新消息。
本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将率领包括香港特区工商局局长周德熙、工贸署署长罗智光等人在内的磋商团来京,与外经贸部副部长安民就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提出的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正式进行磋商。
应该说,在当地实业团体的迫切要求和不断“施压”下,陷于通货紧缩周期中的香港特区政府也不由得加快了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用香港总商会主席翁以登的话说,“我们知道存在障碍,但是也不能以放弃加快一体化进程而作茧自缚。”许多港商对入世后内地的经济形势与机遇同样是渴盼已久。
于是,以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为首的领导班子,去年底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两地间筹建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报告。据内部人士透露,此间,相关人士对此争议很大。
消息人士称:自由贸易区最有可能在珠江三角区率先启动,这与此前风传的大自由贸易区的说法颇有出入。
区域间竞争加剧
除却项目投资
区域内经济互动
需要大整合
在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看来,香港特区在金融财政和交通运输方面富有经验。一旦与具有制造业优势和富裕消费群体激增的广东省相结合,他们将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区域。
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将会出现新变化。市场的竞争力已不仅仅在国际上,还有区与区的竞争。中国不同地区如上海、辽东半岛、大连等经济发展,都有竞争。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如果香港利用优势,与珠江三角洲互补不足,就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有竞争力的区域”。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光里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嘉安说。
业内专家分析,从发展态势上,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区。东部大都市区包括深圳、东莞和惠州;西部大都市区包括顺德、中山、江门和珠海等;中部大都市区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和南海。这些大都市区与香港经济合作密切,尤其香港以金融、港口和贸易为主的服务业得到较快的成长。资料显示,目前香港外贸中68%的港口集装箱处理量是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
应该说,在中国内地大力发展物流的过程中,香港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困扰着业界的,是投资应该放在何处的问题。香港同业的主要作用,是在投资、整合及知识交流等方面。
据悉,在投资方面,至今年初,香港投资者在内地物流业的投资,约有100家,大部分是在广东和上海。在这方面,外资参与的企业占了450家。但是摆在目前的问题,不是应否投资或投资多少的问题,而是在何处投资。
有关人士认为,由于香港经营成本较高,影响了香港整体竞争力。例如贸易方面,货物处理费用高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样会影响本地航运业,将很难维持国际货柜港的领导地位。这样香港就可以在成本、安全性、速度及效率方面保持竞争力。
比如尽快实施24小时通关,同时提高香港物流中心的形象,对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旅游业都有大的推动。加快与内地邻近珠三角的结合,这样可以共同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全面的中介服务。
在采访中,记者获知,目前由于内地企业尚未进入供应链竞争思维,很需要先进的物流及供应链技巧去竞争,在这方面,香港及澳门是可以与内地同业分享经验及起着示范的作用。沿海、内河良港众多,公路纵横交错,铁路贯通全国,航空基地遍布东西,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逐渐成为全国“天然的物流中心”的珠江三角区显然是最佳伙伴。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冯国经曾表示,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剧,香港应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在各方面的融合。
据悉,香港机场与珠三角区域内的深圳等4个机场,目前正酝酿加强区内机场之间的合作,5个机场可彼此竞争,而一些方面亦可共同合作以达成双赢方案。他认为,这样会提高整个珠三角地区在世界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人到区内经商及旅游。因此,香港应加强与珠三角区内的协调及分工,而合作的基础应是长期持续的,不单是项目之间的合作。
技术与资本结合
珠三角银行全面融合
抗衡外资
专家指出,在未来大珠江三角洲自由贸易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方面,需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合作,比如共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珠三角内有一批完成产业化的中小科技企业需要风险基金的支持。由于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对中国中小科技企业的运作情况、管理体制不了解,难以向中国中小科技企业投放风险基金。深港两地可以支持一些机构共同组建风险投资公司,解决两地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比如建立中小企业的银行信用评估体系,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科技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在银行信用度不高,可用抵押的物品不多。因此,一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珠三角中小企业比较多,要解决这些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问题,银行应共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评估体系。
还有就是深圳、广州、珠海等内地企业还可以通过香港向海外直接融资。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马春辉举例说,深圳市有一批发展基础良好的中小科技企业,如果有一定资金支持,是非常容易发展成大企业的。由于中小企业不了解海外融资的方法和运作,很难在国外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这样,企业可以借助于香港,向海外融资,走国际化的道路。这也是香港的优势所在。如明华通过香港实现海外上市就是一例。
内外资银行数量仅次于上海的深圳,在入世之际,却把吸引香港中小银行到深发展,作为深圳银行面对入世外资银行挑战的对策之一。这是深圳政策研究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在2001年11月抛出的入世策略,据称相关政策不久将出台。
目前在深的香港银行已有4家(大新、广安、第一太平和上海商业),皆以其独到的融资服务,深受在深港资企业的青睐,据称他们在深的客户已有900多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客户有2000多家。
深圳市政策研究室的有关人士说,香港中小银行在离岸业务、楼宇按揭贷款、贸易融资和客户跟进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深港两地与国际性大银行比拼时,不仅毫不“怯场”,而且还斩获颇丰,其“演技”确能成为深圳中小银行近距离比拼、学习的对象。
目前香港已有90%以上的生产企业内迁到深圳或珠江三角洲,在深圳有近万家,而这些企业是香港中小银行的常客。将这种与国外巨头抗衡的模式搬到珠江三角区也是一种大珠江三角洲金融业互动方式之一。
港澳珠零距离接触
“一区两制”
大珠江三角洲概念下的
自由贸易区
从长远看,珠江大都会仍将受到其他地区,尤其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的巨大竞争压力。与长江三角洲相比,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的共同弱点是科技实力不足,发展知识经济的能力较弱。
在叶嘉安的眼里,如果珠江三角洲与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香港结合,实行如八十年代前店后厂模式实行优势互补来推动发展,香港提供服务行业如律师、物流、会计、融资、包装、市场推广等等,而珠三角则作为生产基地。抛弃现在的无限期地以低档劳力密集加工业作为经济支柱,这将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在全国以至全球经济中的全新定位。
目前国内有一种说法,深圳因为同香港的互补性日益增强,而且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所以自由贸易区最有条件在港深或澳珠之间率先启动。对此,中国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研究部主任徐长文持反对的态度:“过去我们不是WTO成员,就可以有些便利条件,现在我们加入WTO了,就要考虑到WTO原则的问题,搞特区,搞一些优惠政策的特殊地区,除了内陆贫困地区以外,其他的地区再搞这些就不行了。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是要使大家都受惠,这样就不能体现经济一体化的原则,也会使内地其他地区的矛盾出现。现在不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自由贸易区仅仅只在深圳与香港之间建立应该是不大合适的。”
但是,内地地大物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根据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更因为靠近香港,可以在充分利用香港的经验、资金及港口设施而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香港亦因为有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的强大支持,得以成为全球第十大贸易体系及国际金融、贸易及运输中心。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一区两制”的自由贸易区模式的经济结合途径应该是比较符合WTO普遍受惠原则的。香港的经济转型(包括发展知识经济)必将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同时进行,并互为影响。融合也只限于经济活动领域,仍保留各种(包括经济)事务的自主决策权。
作为香港这样一个外向型经济社会,无可避免地受到欧美市场疲弱拖累,与之唇齿相依的珠江三角洲无疑是最好的“亲家”。
特约撰稿程磊●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