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打造产融帝国
一年内入主青岛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长江证券,组建保险公司
跨世纪之梦
作为业界领袖,成就张瑞敏的并不只是在家电业创造的产销业绩,而是他的思维创新。出击金融资本市场,构筑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成为张瑞敏跨世纪的梦想。
冬日的青岛是海尔的节日。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无论是面对天南海北的来宾还是面对镁光灯闪烁的长短镜头都依然镇定自若。对于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600亿、同比增长50%这样的成绩,这位中国家电业领袖似乎没有多大激动————可能这一切都在他帷幄之中。
在近日举行的“海尔创业十七周年纪念会”上,张瑞敏终于亮出了除家电外的另一张王牌:金融业。记者注意到,这次创业庆典的主题还有一个并行的研讨会:2001年度全球营业额突破600亿元暨构筑产融结合跨国集团研讨会,至此,关于海尔进军金融业的消息得到了证实。
张氏王牌
作为业界领袖,成就张瑞敏的并不只是在家电业创造的产销业绩,而是他的思维创新。在此次会议上,张瑞敏首次向外界展示了他的三大战略:创造有价值定单,不打价格战;整合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上升到竞争合作的形式;面对今后的发展,构筑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
这是张瑞敏的三张王牌,也是海尔构建真正跨国集团的三个支点。而在未来的战略中,投资金融、构筑产融结合的产业格局才是撬动世界市场的海尔杠杆。
张以他一贯的作风谨慎地表述“产融结合”之于海尔的意义。他说,从发展角度看,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跨国集团的成功,但跨国公司一定要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500强中有80%以上都是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的运作。我们希望投资金融业产生跨行业的协同效应。金融业对产业的支持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行为提高家电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全球化提供金融服务,提高集团的整体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与资本市场的运作相结合。海尔在产业上的优势比如遍布全球的客户网络、用户资源等也可为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
沿着这样既定的方针,海尔在近一年时间里频频发动金融攻势:入主青岛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成立人寿保险合资公司等等,一系列动作出来,海尔产业版图的金融板块也就日渐清晰起来。
黄金搭档
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是美国的一家百年老店,居于全球500强的地位使其进入中国市场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障碍。本月中旬,该公司即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在中国开始组建人寿保险业务。从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意图被透露之后,谁是其中合作伙伴就引起业界的密切关注和猜测。到近日海尔创业十七年庆典时其黄金搭档才自己揭开神秘的面纱。张瑞敏以海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宣布了这一合作计划,他说,“能如此快地签订合资协议证明了我们两公司创业精神十足以及我们已建立坚实的合作关系。”双方都是在最佳时候找到了最佳的合作伙伴。
记者注意到,从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开展组建人寿保险业务被中国保监会批准到与海尔达成合作的宣布,中间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就算与海尔在幕后协商合作计划时间也不会超过两个月,如此迅速地合作真可谓“闪电速度”。
在这次合作中,双方分别是海尔集团旗下之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纽约人寿海外分支机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双方总投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各占50%的股份。据海尔方面透露,这家新的合资公司初步定名为“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新的经营班子将很快面世,公司将在向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开放的内地城市中选择其第一个运作地点。
作为一家百年品牌,纽约人寿在中国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自然有其战略性构想,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全球性品牌影响力的海尔被纳入其海外体系当不是偶然。从海尔角度说,欲进入保险业,在人才、市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找这样的500强成员企业合作当是理想的选择。一个是全球500强行列里的百年老店,一个是中国超级家电巨头,这宗合作带给中国家电业、保险业的冲击之震撼力可想而知。
策动风暴
从收购鞍山信托股份开始,到长江证券的增资控股,到入主青岛商业银行,到组建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海尔这一系列的动作竟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其实,进军金融业是早年张瑞敏的一个梦想,这一系列的并购行为完全可以看作是张瑞敏或海尔的“圆梦工程”,到海尔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扎根坐稳之日,也就是张的金融之梦的梦圆时分。
早在海尔构筑产融结合跨国公司框架这张底牌亮出来之前,就已经有市场人士看到了这种战略转移的迹象,有分析人士指出,入主鞍山信托就意味着海尔战略转移的开始,要成为真正的跨国巨人,海尔必须借鉴通用电气等巨人的成功经验,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也就是说,海尔国际化的成功,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是其必经之路。
以海尔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本水平,欲进入金融行业就必须领先其已有的强大“势能”迅速构筑一个理想规模的体系。在2000年,海尔集团的产值是400亿元人民币,利润是32亿元,净利润率在5%—6%之间,净利润为大约20亿元左右。有了这笔钱,海尔自然有了底气。而且从去年开始市场价值比较低,这又给了海尔以机会。显然,海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海尔就需要理想的壳。
发生在7月份的海尔手机香港上市可能就是这种判断的一个注脚。这至少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的推力并分散风险,海尔将要分拆业务上市。有业内消息说,海尔正谋划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把合肥、西安、贵阳的工厂以及商用空调、特种冰箱等业务注入上市公司。
福兮祸兮
以目前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而言,海尔踏出的或许是标志性的一步。
在内地市场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目前尚处于表面的原始的阶段。以上市公司股权抵押贷款,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充实自己的现金流;以投资证券公司的名义拿钱给证券公司炒股————这样的手法图的是眼前的利益,冒的是极大的风险。
海尔不是在资金流压力紧张之时进入金融业的,所以海尔需要的还不仅仅只是一个壳。
某证券公司分析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海尔目前进入金融业的主要风险在于缺乏金融业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海尔在产业上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是否能成功移植到金融业尚是一个悬念。金融业的风险比制造业要大得多,好在海尔选择进入金融业的渠道大都是上市公司,良好的退出机制可以化解风险。
既然进入金融业是通往500强梦想的必经之路,那么海尔就已没有其他选择。在海尔产业链与金融资本链达到和谐共振的那一天,一个全新的海尔也就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文/本报记者李云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