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2月19日电(记者拉巴次仁) 过去,许多人喜欢用“神秘”二字来形容西藏,在他们眼中西藏除了神秘的宗教和壮丽的雪山外,就不会有太多的印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浪潮把一批内地“淘金”人推向雪域高原,他们大多来自四川、青海、甘肃、浙江等祖国大江南北,带着美好的愿望,他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然而“商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就像曾经一位朋友所说的那样:内地很多商人在西藏白手起家,但他们的酸甜苦辣很多人都不知道。听了朋友的话,很想知道他们在西藏的“淘金”故事。
初冬的拉萨,寒风瑟瑟。好奇心理的驱使,记者来到拉萨繁华街区朵森格路,这条路又被当地人叫做青年路,这里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不愧为“拉萨服装一条街”的美名,“皮尔卡丹”、“真维丝”等名牌专卖店不时地进入眼帘。
一个很不起眼的时装店内,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正在购买一件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女店主告诉记者这些藏装都是她亲手做的。店铺虽小,但“五脏俱全”,里面摆设着各种款式的衣服。这位女店主叫赵彩飞,是浙江温州人,39岁的她神采飞扬,一眼就能给人以敢闯敢干的女强人印象。
拉萨的冬季虽冷了点,时装店的生意却红红火火。当谈起在西藏10多年的艰苦创业时,这位女强人的眼中闪着几朵泪花。
1984年,年仅21岁的赵彩飞,只身来到远在万里之外的西藏山南泽当镇,当时身上带的全部家当只有一把破旧的剪刀和200元钱。她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办?一把剪刀和200元能做什么?她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的同时,不时想起母亲的劝告,“千万不要到西藏!”但是她知道既然出来了就做出点成绩,否则回去没脸见爹娘。
赵彩飞从小就学会了缝纫技术,虽然缝纫技术并不算一流,但在泽当做个裁缝师并不困难,然而200元钱怎么也不够买一台缝纫机,她四处打听是否有二手缝纫机出租,“工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从一个老乡那里借到一台缝纫机,“那天晚上我整夜未眠,心里总是想着心爱的宝贝——缝纫机,甭提心里有多高兴!”赵彩飞激动地说。
但她心里也明白艰苦创业才刚刚开始,于是她每天省吃简用,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住在阴冷潮湿的洗澡堂。为了赶活,她经常通宵达旦不睡觉,有一次,因为连续3天3夜没睡好觉,在给别人送衣服时,疲劳过度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将腿摔成骨折。她一个女孩子,病在他乡又举目无亲,那时的她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想到了慈祥的母亲。
后来,母亲听说女儿病在他乡,就急忙把自己的大女儿派来了,姐姐的到来使赵彩飞振作起来。病好后,她和姐姐一起从泽当来到了江则,在江则一干就是两年。“就是这两年,我挣了两万多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呀!”赵彩飞自豪地说。
有了钱,赵彩飞开始“编织”起自己的梦想,为了跟上潮流,适应顾客的品位和要求,她继续学艺。她将自己挣来的钱拿出一部分帮助家里盖起了楼房,剩下的钱用在了去福建学习时装剪裁培训上了,通过学习,她学会了做旗袍、西装及各式时装。当时很多人劝她留在福建,但是她认定,自己的事业和前途都在遥远的西藏。
1987年,带着一身技术的她与丈夫一起再次来到了西藏,来到了拉萨,在朵森格路开起了“夫妻”服装店,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凭借着良好的手艺和聪明的经营头脑,从一个小裁缝店做到了今天的“九龙时装店”。
“现在生意不错,等攒够了钱,我们准备再办个更大的时装店。”赵彩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赵彩飞走过的路,就是众多内地来西藏经商者的缩影。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雪域高原已不再封闭,越来越多内地商人、企业家来到西藏,并在雪域高原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们在这里办企业、办工厂、办商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他们的到来活跃了当地的经济,同时也增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交往。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西藏共有个体工商户44099户,注册资金达4.5亿元,私营企业878户,注册资本达15亿元。其中大多是来自内地的商人、企业。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