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规模最大的资产拍卖周日前在上海率先举槌,私营企业主成为不良资产的最大买家,根据当日公布的数据,在总额为761万元的成交金额中,私企业主占投资者的90%。
尽管对于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掌握的超过1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来说,761万实在是一个小数目。但业内人士似乎都对此次拍卖所透露出的信息感到兴奋,那就是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中国处置不良资产的一支市场新军。而一直苦于难觅出路的民间资本一旦大规模入场 ,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无疑会大大加快。
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人士因此认为,私企业主的出手会造成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借机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另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也有利于促进国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国企带来新的经营、投资和管理理念。
我相信激活民间资本是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当下,我对民营企业在这一市场能够有多大的作为并不乐观,甚至我担心,如果我们低估了入场风险,很可能民企的介入只是那根要融化的冰棍换了手,它不会因此而变成蛋糕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或者说,民企的入场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偏高的处置成本会彻底抵销对不良资产进行资源整合带来的价值。
简单地说,如果民企仅仅介入单纯的厂房、设备等物资交易,风险相对要小得多。如果牵涉到关联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尤其是,考虑到国企与地方政府之间微妙的利益关系,民企在主张其合法权益时,很可能被人为地排挤,处于弱势地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关系连握着尚方宝剑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搞不掂,民营企业又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呢?如果真的照顾到了种种利益关系,所谓的扩大经营规模就成了泡影。至于说到引入民间资本促进国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现行的政策体制环境下,也鲜有成功的先例。倒是私企兼并国企的失败案例屡有所闻。
实际上,这几年政府一直在以种种方式试图启动民间资本,但几年下来,民间资本仍然是启而不动,在投资领域难有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在公平待遇方面仍然难尽如人意,以至于在中国已经入世的今天,民企仍然要为对内开放鼓与呼,为与国企乃至外企公平竞争鼓与呼。不良资产的处置牵涉到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民间资本进入可能遇到的预料不到的问题更多,所以,我的看法是,民间资本大规模介入不良资产处置恐怕尚需时日,创造良好的、透明公开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应该是当务之急。一味乐观,很可能误导了民营企业,最终伤害的,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文钊)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