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记者/朱彤
在企业界,高科技被很多人当作了一块金字招牌,似乎只有贴上这个标签,企业立刻就能脱胎换骨,身价百倍。几天前,在浙江召开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提醒:高科技这双鞋并不是人人都能穿,合脚的才是最好的。
这次“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讨会,不仅吸引了许多民或企业家前来参加,同时也吸引了像王路林、董辅乃、张维迎、樊纲等国内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赶到这里。记者通过对参加研讨会的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采访发现,尽管有些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但他们同时也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表现的非常理智。
温州华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小平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不可能跟上发达国家(比如说)像美国,我们不可能马上造飞机,所以说我们还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面逐步地提升。”
民营企业家的观点和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不谋而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董辅轫也认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和对于国外大企业,优势还在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和商品批发零售业。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对民营企业来讲,可能不是越高越新的技术越好,而往往是一些我们经济学家称作适当的技术,就是说在它的现有条件下,它运用这个技术,它的竞争、成本,生产这个东西的成本比竞争对手能低的这种技术。我觉得现在我们不能说是入世了,我们要赶紧提升、赶紧换。你得怎么来利用好自己现有这些优势,中国的传统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前景,我说一点都没有问题,而且将来我们可能把全世界的传统产业都接过来,全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接过来在中国生产,中国成为一个大的世界加工厂,为全世界生产一点不丢人,而且说句实在话这恰是中国的希望。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民营企业位居全国前列的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目前除上海的行业结构向实体化、科技化发展速度加快外,其它省份仍然偏重于制造业和商业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全国15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只有20万家,还不到全部民营企业的14%,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所需的,只有少数有实力的企业才可胜任,现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仍不失为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它们不仅可以给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使它们的产品成本相对于国外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像东芝、摩托罗拉、微软等或许也是看中了我国制造业低廉的劳动成本,纷纷将自己的制造基地迁入我国。对此,经济学家樊纲建议,民营企业应逐步提高科技含量,而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来加强竞争。
经济学家董辅乃说,“高新技术产业应该说我们现在就需要发展,但是不是说普遍都能发展的?我们在有些行业里头我们要赶世界先进的水平,有些行业我们要紧跟不要把这个差距拉大,有一些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后发的一种优势,利用人家的技术成果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自己来进一步去开发自己的技术。”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对于在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确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在民营企业发展相对较慢的广大西部地区更是如此。不过,专家们还特意提醒一点,就是东西部应各有侧重,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偏重质的提高,西部则注重量的扩张,东西部的分工合作将是一个理想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