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半小时:又爱又恨户口本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0月16日 12:35  CCTV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记者/康敬锋

  1958年1月9日,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从此就有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分。然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乡土家园去外面闯荡,这个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阻碍着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最近,这条无形的绳索逐渐开始松动,笼罩在户口本之上的神圣的光环正慢慢暗淡下来。那么,对于户口本,人们的观念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在上海市南京西路警署户籍窗口,我们看到一位居民,正拿着户口本在为儿子补办身份证。这是97年换新户口本后,她第二次使用。

  她告诉记者,“我好象多年没有用过了,就今天到这里来用了,还有我母亲去世时把户口要除名也用过,好多年就用了这两次。”

  作为具有当地户口的证明,户口本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么户口在如今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上海进行了随机采访。

  有的市民说,“户口我觉得没有多大作用,现在户口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在哪儿都可以找工作。”

  有外地务工者表示,“如果真的有上海户口,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也无法生存的。”

  在采访中,绝大部分当地居民,也就是具有上海市户口的人认为,户口的作用已经不大,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为非常重要。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地人,有八成多人认为很重要。而且我们发现,不管是当地人还外地人,对户口不再看重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且学历比较高。

  户口的作用与我国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以及以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我们在上海采访83岁的王梅贞老人时,发现了她保存了四十四年的老户口本。

  她说:“这个户口很重要一点也不能弄脏,居委会领(东西)要拿去,到街道去领东西也要拿。”

  老人是说她现在每个月还要用“居民购粮证”领取生活补贴。在当时,有了户口就有了生存的条件。之后,随着居民身份证、暂住证的实行,粮油关系的废除,以及住房的商品化和就业的市场化,户口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

  “它户口赖以生存的背景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比如不再计划招工了,没有商品粮了。户口实际已经失去了很多作用,它的功能越来越少。”

  尽管户口在逐渐松绑,但在一些大城市,户口仍被附加了很多功能。在北京,只要你翻开招聘的报纸,就会看到一些单位或者一些岗位只限北京户口。在采访北京市举办的一次人才交流会时,我们粗略统计,在70家招聘单位中,有15家明确要求北京市户口,还有3家私下里说,尽量考虑北京人。

  参加应聘的张小姐,从小生活在北京,没有户口,使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地人,“北京户口一直是一个障碍,包括那时候我在北京上学。

  在采访中,当问到户口还有哪些作用时,有近80%的人选择了子女入学,其余依次为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据统计,仅子女入学入托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外地人就要多付出3000元到6000元,高考时还要回原籍。工作需要办理暂住证、务工证等烦琐的手续,买房经济适用房受限,商品房还要多交千分之三的手续费。更重要的是没有户口就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实,面对人们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抱怨,公安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在不久前,公安部户政处的负责人曾经接受了本栏目的专访。他反复强调,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很多弊病并不是户口的错,而是一些部门在户口上强加了许多附加的功能。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实最重要的是剔除这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给户口减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